美文网首页旅行·在路上
文明之间——大都会博物馆(一)

文明之间——大都会博物馆(一)

作者: 朵拉念力 | 来源:发表于2019-06-09 22:02 被阅读0次

这次住在中央公园的北边,过个马路再走五分钟,就是中央公园的北门,公寓对面就是晨边公园。住在马路边,不好的地方就是,每一次救护车、救火车、货车的呼啸而过,你都听得清清楚楚。

文明之间——大都会博物馆(一)

我是一个书店、博物馆、科学馆爱好者,你可以说我爱学习,也可以说我不喜欢晒太阳,就住在这里这么几天,我都没去中央公园。昨天去了暴走大都会,所以回来倒头就睡。大都会我是第二次去了,这次去就特别有目标感,有些展品,初见倾心,于是三年以后,你还想再花钱,穿越人潮,再见一面。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大都会里的中国展区。在一个偌大的博物馆里,你可以逐个逐个地探究,也可以收获一种宏大的视野。

比如说,欧洲绘画区里,基本都是宗教主题的绘画,各种的圣母图,耶稣出生,大天使等等,只是不同时期的画家,演绎的技法和风格不同,顺着时间的河流,能感受到欧洲人在那几百年里的精神世界的变化。

文明之间——大都会博物馆(一)

而中国展厅里清一色的山水字画藏品,山水画看起来是很无聊的,因为没有色彩,如果能从这些单一的黑白浓淡中看到画家的精神世界,也算是种顿悟,是儒家,是佛家还是道家,都说不清楚,但是我们文化就是有这种能量。

文明之间——大都会博物馆(一)

看莫奈的时候,有一段艺术家的话,说印象派探索的即时印象是在作者和观看者之间对美的认知的交互地带(听的是英文,记得不全,只是觉得好有道理)。

回来想想,中国艺术讲究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在实物,画家的主观印象,和观看者的认知之间,中国的山水探索的更多是画家的主观印象和观者的认知之间的重叠地带。也就是,我看到山,看到水产生了一种感受或感觉,审美的体验,我可以将眼前的山水像拍照一样地画下来,也可以只是带着这种感觉,用符号表达出来,观看的人,应该能从这些符号里感受到相同的意境。

也许就是苏格拉底说的,我们谈论的都是美的事物,不是美本身。而抽象艺术,给我们一个谈论美本身的空间,美本身也许就是线条、色彩……

其实最打动我心的依然是药师佛壁画,初见时便觉得心跳慢了一拍,本来对佛教仅限于烧香的我,突然觉得我也愿意相信。这就是艺术给宗教的力量吧,将一个圣洁的精神世界,用具象手法让凡人都能感受到其中的力量。再见当然没有第一次见时那么震撼,但是在佛像展厅里,跟释迦佛造像对视了一秒,我觉得我又相信了。在一座辽代的佛像面前的罗汉像面前停留了很久,他不是那种自在的样子,很瘦,苍白,像是在凡间受苦的每一个人,但是也就是这种跟你我一样的感觉,突然也拉进了宗教和凡人的距离。

文明之间——大都会博物馆(一) 文明之间——大都会博物馆(一)

关于大都会博物馆,我还可以说很久很久,我还可以三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明之间——大都会博物馆(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pro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