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把我们的认知分为系统1和系统2。系统1的特点是快,感性,直觉;系统2的特点是慢,理性,有意识。书中对这两种系统做了详尽的对比说明。我们好像发现系统1原来如此“罪大恶极”,它真的是一无是处吗?我们该如何避免系统1的负面影响?
1、系统1的来源是什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做的选择都是凭感觉、凭经验,但是现实世界是越来越复杂的,所以我们的判断经常出现错误,而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像我们都在使用一种工具来探索这个世界,但是这个工具本身可能出了问题。那为什么我们会形成这种看起来漏洞很多的认知系统呢?为了生存。为了生存所以就要快速,就要形成习惯反应,不需要太多思考就可以马上行动。比如你看见远处模模糊糊有一个影子,看起来像是一只老虎,本能会倾向于就认为这是一只老虎然后迅速做逃跑或战斗的应激反应。如果这个时候你再去用理性判断在这个地方、在这个季节出现老虎的概率有多大,要不要等走近了再确认一下,思考这么多万一真的是老虎,那就凶多吉少了。所以系统1是为了保证我们生存进化而来的,特点就是要快,目的就是要为了活命。而随着人类的发展,生存问题逐渐不再是问题,但是我们的系统1仍然在进化的推动下发挥着主导作用,同时系统2这种理性思维往往成了系统1的附庸。
2、系统1的问题有哪些?看看我们的身边每天有多少非理性的决定就能知道系统1真的是千疮百孔,漏洞百出。
刻板效应和各种偏见。“你是河南人?河南人都是骗子啊”“……”这种对话在生活中经常发生。我们可以想象这种认知方式在原始社会是很有用的,我知道某一类人可能更危险,那我就先做好逃跑或战斗的准备,即使判断错了也只有很小的损失;但是如果用系统2的方式去思考,判断错了可能就没命了。但是现在保命不是我们的第一任务了,因此这种思维方式也逐渐不适用了。
归因偏差。我们倾向于把一个人的行为等同于这个人,而不是考虑他所处的环境。对自己则刚好相反。为什么呢?还是和原始思维有关。想象在原始社会,你碰到一个人凶狠地看了你一眼,你会倾向于认为他今天心情不太好还是他对你有敌意呢?在以生存为目的的情况下,我们倾向于把一个人的行为就看成这个人。这种方式显然在现代社会也已经逐渐不适用了。
日常生活中很多看起来很不理性、无逻辑的争论,这些有意义吗?从生存的角度来看是有意义的。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快速、尽可能赢得每一场“战斗”——这些事情在我们的集体潜意识里可能都被当做“生死之战”。所以我们争论不休。
3、系统1的升级。现在我们看到了系统1可能像一台老化的机器一样经常会出问题,而很多人可能还没意识到这一点,还抱着自己原有的认知系统紧紧不放。为了避免系统1的负面影响,我们就要逐渐升级到认知系统2,用理性、逻辑的方式来思考。也就是时刻对自己的思考过程保持觉知,对这个过程进行观察、提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做?理由是什么?这个理由合理吗?可以举几个例子说明。
一对夫妻经常吵架,他们去找心理咨询师。咨询师告诉他们在接下来的48小时之内,两人之间不能说话,所有的交流都要通过肢体或者文字。当这两个人想要吵架的时候,或者是通过肢体语言,或者是通过文字,当他们把想说的话写下来时,发现很多是不必要的或不合适的,争吵变得少多了。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可以提醒自己把认知从快的系统1转换到慢的系统2,保持一种觉察,当我们开始理性思考时,很多问题都已不是问题。
强迫自己从第四个选择开始。我们做的很多选择其实是没有经过思考的,我们依据的只是自己的经验、感觉等等,当我们这样排除了前面几个“系统1”的选择时,后面的选择可能会更加理性,更符合逻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