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就是常见的、同质的、大众化、量产的;独特就是不常见、个性化、小众、特定的。
一生之中,要有意识地持续打造个人的独特性,包括而不限于独特的个性、 独特的心态、独特的思维、独特的品牌...
为什么要打造独特性?因为独特性弥足珍贵。
为什么独特性珍贵?因为物以稀为贵。
量产的都是普通的
凡是大众化、量产的东西,就是普通的,社会也一直在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培育普通人。
当下社会之所以需要模式化量产普通人,是因为这个社会运行中存在很多中、底层的工作,必须有足够数量的普通人心甘情愿的去完成。
你在学校或在各种培训机构中获得的技能,都是那些被雇佣的和普通的技能。
集中培训就是一种量产的概念,量产就意味着大众化,大众化就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东西,而这种普遍存在的东西就是普通的,而普通的东西都很廉价。
普通之所以廉价,就是因为“可替代性”强,社会或企业利用批量化的模式打造了一个你,也在用同样的方式培训出千千万万个其他人,其中任何一人都随时可以、也都能够取代你。
大家都能学会的东西、都能具备的技能不可能让你致富,因为你不可能有议价能力,没有企业愿意为你的普通性支出额外报酬,只会去雇佣相同技能下更为廉价的劳动力。
只有你的独特性,即那些只能由你来提供相关的产品或服务,你的这种无可替代性,值得社会和企业为你支付重酬。
就像你想看最“无厘头”式的搞笑,那就只能去看周星驰演的电影;你需要软件兼容性最强的电脑操作系统,就只能用Windows。
某些需求必须由你来满足,便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那需要的人就必须不断地付钱给你,以求在你这持续获取相关的产品或服务。
特别是,当只有你及一小撮人具备相关的知识或技能,而大多数人压根就不知道你是如何做到的,因此无法大量模仿和复制,这种独特性的绝技才珍贵,能令你具备极强的议价能力。
独特性,本身就意味着不平凡,只有掌握社会大众所需的独门绝技才是占据制高点的不二法门。
再次,这种绝技绝不是你去参加各种培训班,期望通过批量培训获取的,因为批量获得的知识或技能对你来说再新鲜,也已经是共识。
批量推广的知识和技能只能让我们到达普通的及格线,不会更高,也就只能拿到普通人充分竞价后的最低薪酬。
独特的种类
独特性主要有两类,其中一类独特性是由“极致”塑造的,就是在普通中做到顶点的人,这些人具备了顶尖的专业技术和业务能力,就像某种外科手术只能由某一个人来操刀,别人都做不了。
不过这种顶尖或者最好是一种较难获取的独特性,因为竞争是残酷的,这种顶尖是概率学上正态分布的顶端,是金字塔顶的一群人,数量稀少。
就像歌手中成为著名歌星就那么一些,演员中你认识的明星也就那么一些,科学家里你能说的上名字的也就那么几个,这些人是数以千万歌手、演员、科学家群体之中的佼佼者,万里挑一。
这种“极致”一般是数万小时精致锤炼锻造的,其中的付出和努力是异于常人的,如果你想去追求和打造这种独特性,不光要有惊人的意志力,还拼天赋,有时更需要运气,所以说这条成功率很低。
这种“极致”塑造的独特性其实是一种相对优势,是竞争的零和游戏,你要成为一哥、一姐、一把手,那原来位置的人就必须下来,你才能上去。
这其实就是在竞争,竞争本身就意味着你还是在跟别人做同样的事情,竞争也意味着你不能停下脚步。
而真正的独特性意味着另辟蹊径,意味着唯独几个,不是去跟别人争一条独木桥,独特性本身应该意味着避开竞争。
所以,另一类独特性则很简单,就是“做自己”。
这世界上,每个人都不一样,不同的生理和经历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你,你自身就是无可比拟的存在,你所拥有的资质技能、能力才干、以及个人欲望,都是这个世界上其他人所没有的。
那些带有强烈自我标签的原创性作品、你的一切成果,都应该是你自我的延伸或衍生。是由具备绝对独特性的“你”的基础上,生成和创新出的任何新东西。
就像周星驰“无厘头”式原创搞笑,就是把自我搞笑的基因映射在表演中,形成的影视作品。
一个人如果能把自我的独特性完美的展现在自己从事的各种事情或任务上,那没有人能与你竞争,因为任何一个人无法去做你、去成为你。
不少人去模仿周星驰,不管外表和言谈举止模仿的多像,“无厘头”式的创意和角色灵魂是无法代入的,因为这些只属于原创者本人,换个人就是会让人有排异反应。
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周星驰、周杰伦或赵本山,很少人会通过模仿被大众所认可,因为模仿者是在复制已有,模仿本身就不可能具有独特性,不存在个人的独立标签。
所以,不要去成为任何人,不要刻意模仿、跟随和复制别人,要去发现和生成真正属于自我的东西。真正高级的东西,只能靠你去领悟和生成。
有的人一直盯着别人看,结果走错了自己脚下的路。有的人给自我里融洽了太多不属于、不适合自己的东西,结果过得特别拧巴。
避开竞争陷阱的方法就是做独一无二的自己,找到你能做到独步天下的事情,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努力的目标都应该是找到,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独特性。
难在哪
独特性之所以稀缺,原因无外乎两个。
一是认识“自我”很难。我们总是忙着追逐外界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忙着跟随别人的脚步,很少有人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内观,很少有人能说清自己的特质、需求、喜好、以及天赋所在,而以上这些正是构建独特性的必要底座基石。
要认识自我,要有意识的记录自己各种不寻常的表现,哪些事情是你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完成的;哪些事情又是你乐在其中,而同样的事情会令别人异常煎熬;哪些事情又是你最有成就感的。
或者你的父母、你身边的朋友会比你更清楚你的特别之处,听听他们的意见。
这些自我中,包括如耐受、执行、适应、沟通、学习、体谅与取悦、责任等等各个方面,这些方面的特质都是你自我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旦找到自己天生喜欢和擅长的领域,你就可以朝着这个方向持续打造自己的独特性。
二是做自己很难。大多数人都有“羊群心态”,要待在群体认可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很多人喜欢待在羊群中随大流,确保与他人保持协调一致,只是因为特立独行往往意味着孤独或排挤,因为独特性本身意味着与众不同,身边必少同行者。
那些敢于做自己的人,往往是这个世界的“孤勇者”。
有时身边人总会以各种方式,用普世标准去默默影响你,以世界“应该”怎样、“应该”怎样来评判同化你,你应该找一份安稳的工作、你应该找一个对象、应该早点生孩子....
其中有些人是这些“应该”信条的笃信者和笃行者,他们打心眼里认同并接受这些规则设定和价值观,所以你的独特性就是一种离经叛道几乎异类的存在,令其难以忍受,因此势必要数落、排挤和打压。
更多人无法接受一些教条,不想遵循并抵触这些禁锢,但并没有逆行的勇气,只能沆瀣一气,而这些人比上一类人要好,好就好在心里一直有“抗争”的种子,只是需要一个合适的条件和契机。
其实,没有人天生喜欢特立独行,只是这些孤勇者发现“合群”和“普通”要付出的成本与代价太高。
历史上不乏几十倍、几千倍于敌人数量的战俘们顺从地排着队奔赴刑场被人宰杀,他们死都不怕,就怕抗争一下。
独行者开始也常常会反观和质疑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当在笃信正确后,在勇敢的踏出关键几步后,之后便能在一次次的自我肯定中坚定步伐。
猛兽独行,牛羊成群。
独特性之所以价值无限,就是因为这是一条极少有人走的路,这条路上人很少,而世界必以其为贵,让他们获益。
做对事
题外话,不跑题对我来说很难。
要做自己、要打造独特性,目的就是去做对的事,而不是简单的随大流,你要认真考虑下自己当下在做的事情,究竟能不能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假如你想钓帝王蟹,你去自家村头的池塘里钓,那你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钓到,因为帝王蟹只在太平洋里才有。
所以如果你想年入百万,那你必须去做能够年入百万的事情,显然在流水线上工作,就根本不是一个能让你年入百万的事情,这跟你有多努力付出没有半毛钱关系,因为这就不是一件对的事。
错的事,与你怎么去做、用什么方式去做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再怎么做也是错的,不可能变成对的。你做的这件事,从一开始就不可能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打工都是一样,打工很难让你致富,因为你付出的时间和收入是线性关系。
你上一个月的班,企业就付你一个月工钱,投入与产出是相等的,而你请假时是没有工资可拿的,这就是线性的。
除非你单位时间打工工资足够高,处在金字塔的顶端附近,否则不要想通过工资实现财富自由。
另外一个原因,还是“打工”是大众化的行为,打工者的基数太大,几乎人人都是打工者,随时都能补位,记住不要把岗位的不可或缺性,当做是自身的不可或缺性。
创业仍是相对小众化的行为,创业者所积累的财富,是社会给予创业者承担的风险利润,是对能力、勇气与运气的综合嘉奖。
很多人误以为创业风险高,而打工更为稳定,但以下几条新闻也是不争的事实:
2023年,我国开始了大范围的裁员潮,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7次采取大规模的裁员新规;
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后,新东方公司市值下跌90%,营收减少了80%,辞退员工6万人;
今年3月13日,“阿里裁员”、“腾讯裁员”的话题相继上了微博热搜,据传腾讯预计裁员 10%~30%,阿里裁员30%;
根据Layoffs.fyi网站汇编的数据显示,今年不到三个月,全球有528家科技公司共裁员153598人;
ETC的出现使大量高速收费员面临转岗和再就业,chaGPT的出现也必将使大量的工作岗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更大面积的打工者会被迫失业转岗再就业。
疫情期间倒了一批创业者,但别忘了更多是创业者公司底下的一群打工人。
其实,不要认为创业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打工其实是一件风险更大的事情,你所付出的是以扼杀你所有的可能性为代价的,一份“刚刚够”的工资可能会一直让你留在舒适区。
步入中年期的悲哀不止在于身体机能的衰退,最大的问题在于各种可能性的丧失。衰老意味着悬念正慢慢变成答案、可能逐渐变成现实,生命中的可能性正在一点点消失。
年轻时一些想做没做成的事,可能永远也做不成了,一些想在一起而没在一起的人,可能再也不会在一起了。
其实,很多人工作几年就已经能够一眼望到头了,这种可能性的贫乏带来的恐慌,应该是你追求转变的最强动力。
如果,你在工作时感到很勉强,加班时很抗拒,时常感觉被压榨、被逼迫、不得不为,那你所从事的工作对你来说更像是讨“生计”。
如果你工作时充满激情,在为工作对象服务时感受到自我价值,有强烈的胜任感、满足感,甘愿奉献,甚至牺牲,那你所从事的事情对你来说就是一种“事业或使命”。
两种打工人能获得的成就大小不言而喻,哪种人更能获得晋升或淘汰下岗也不言而喻。
我认为前一种人更应该认真思考去换一份更有使命感和成就感的工作,这不仅是对职业发展和所能获取的薪酬来说有好处,更是从个人幸福感,以及实现自我认同和价值的各个方面来说的。
所谓创业风险很大可能只是你逃避改变、逃避现实的借口,也可能只是因为你妄图一次成功,一次性投入了远超你能承受的成本。
不要去做破釜沉舟和一锤子买卖,因为生活中充满变数,可能一些小意外和小事,不断堆积起来就能击垮你时刻紧绷的神经。
永远要留给自己失败喘息的余地,给自己足够多次失败的试错机会。
但凡一个人具备一定的反思力,有能够从失败中学习的能力,尝试几次、甚至几十次失败后,最终获得成功几率会高出很多。
财富和杠杆
财富的定义是在在你不付出时间成本的情况下,也有源源不断的收益。财富会在你睡觉的时候产生收益,会在你休假的时候产生收益,在你退休的时候还持续产生收益,很显然工资并不属于这种范畴。
能让你创造财富的,就是打破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匹配性,让产出远高于投入的事情,这就是在利用“杠杆”效应,有人力杠杆、资本杠杆、“复制成本边际效益为零”的杠杆和科技杠杆。
表面上人与人被划分为富人和穷人,实际上人应该分为“利用了杠杆的人和没有利用杠杆的人”。
人力杠杆是用薪酬换取别人的时间,所购买到的工作时间都是你的组织资产;资本杠杆是用金钱来扩大决策的影响力,规模化的购置资产,产生规模效应。
“复制成本边际效益为零”的杠杆,就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渠道,一次产出,持续收入,比如完成一篇文章、一本书、一个视频或一段代码后所耗费的时间不会再增加,但是这份时间却在不断触达和服务更多消费者的过程中不断放大,产生持续收益。
这第三种杠杆,是最值得你用心研究的杠杆,因为不需要管理他人、不用让他人为你打工,也不需要他人给你投资,你一个人就可以把一份劳动成果放大成百上千倍。
最后一种杠杆就是科技杠杆,即工具杠杆,使用工具就是提升效率、节省时间,最近火爆全网的chatGPT,你应该认真了解下,经过GPT-1,到chatGPT,以及目前的GPT-4已经成为你不能再去忽视的存在。
这个软件的强大之处远不止聊天这么简单,现在小部分先行者已经试吃“螃蟹”,并在从中获益后摇旗呐喊新工具的伟大,我最近已经集中精力开始全力学习。
每一次科技革命的背后,都是效率的大幅提升,也必然进一步拉开人与人的差距,现在这个工具和机会已然都摆在你面前了,就只看你如何行动了。
对利用杠杆的劳动者而言,做对事的重要性远超投入时间的长短和工作的努力程度。
如果感觉文章有用的话,敬请打开微信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哲新ii ,获得更多往期内容。
作者丨哲新,微信公众号“哲新ii”(ID:zhexinii),爬坡青年,价值创造者,一直在努力用文字改变自己、影响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