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习惯于孤立看待生活中遇到的各个未曾预料的事情,并习惯于采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方式应对问题,但如果我们留意观察、分析和积累,就会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头一次碰到类似问题,这些问题更多是过往相似情景的重现。
凭经验或原则。
一个善加分析和整理的人,会总结出很多普世的原则,去应对各类问题,而这些原则,即行事所依据的准则,构成了个人决策和行动的基础。在没有原则前,我们基于经验决策;而原则设定后,我们基于原则,以一种更严谨、更高效、更平静的方式决策。
比如“要事第一”、“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我设立的行动原则。“客户至上”是某些企业制定的员工行事原则。
在自己的行动准则确立前,下一秒去做什么事,我会看状态和心情;而准则确立后,我会依据原则直奔最重要的那件事。在企业准则确立前,员工服务靠自觉和敬业精神;而准则确立后,在想发泄自己对客户不耐烦的情绪和微笑服务面前,优先以客户感受为重。
所以,原则确立后,我们便有了行动的标准和脚本。
没有原则的人,决策很容易受个人性格、即时情绪和环境等因素影响,面对同一类事情或问题,上午和下午的选择和行动,都可能是不同的,甚至是相悖的,这种随性就像开车在打转,非常低效。
原则的存在,让你拥有了统一和一致的标准,既减少了在做“选择”上来回徘徊浪费的时间,又降低了错误决策而事后懊悔的可能性。就像电脑执行算法,严格根据脚本和逻辑行事,减少了环境和情绪噪音的影响。
如果选择无法回避,拥有正确的原则能让我们以最好的方式应对。
清晰。
一个有原则的人,首先意味着总是可以依据清晰解释的原则做事,但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不能清楚地解释自己做事的原则。
比如你交友的原则是什么?凭感觉?不同的交友原则决定你会跟什么样的人互动、如何互动,从而走向完全不同的结果,但是往往大多数人压根就不清楚自己的交友依据和原则是什么。
清晰地知道我们到底是如何作出决定的是有好处的,因为这将决定我们的生活质量。与此同时,你拥有怎样清晰、正确的观念和原则,决定了你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做事情之前,有意识地思考自己做事的依据、行为准则和标准,形成描述清晰的原则,这种习惯价值无穷,会让你对自己原则的认知更为清晰,这也是进行自我探究和认知的过程。
相对于我们真正需要了解的自己而言,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并没有多少,更为悲惨的是,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究竟需要了解自己什么。
我们都是自己最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都处于某种程度的不自知和残缺之中,当我们真正了解和清楚自己的兴趣、特长、做什么最有价值感、渴求什么、重视什么、一直遵循什么样的原则行事后,我们才算真正地开始生活。
我们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填补自身的精神残缺时,会有一种对相见恨晚和豁然开朗的感受,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完整感。
事实上,你做出选择的方式正反映了你的原则和你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只是你从未有意识地觉察和深究。从现在开始,需要你通过自己的觉察和思考,去倒推、提炼、归纳和总结自己的行事原则。
把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思考这些行动原则和决策要素上,比花费在其他任何地方都重要。为了总结出自己的原则,你也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去思考。选择忙着去努力,不如忙着努力去做选择,更不如忙着努力去明确做选择时依据的那些原则和真正的自己。
你所要做的,就是不断总结和完善你自己的行事原则,记录在你最常看到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直到把一条条原则变成习惯,通过践行融入骨髓和血液中,变成肌肉记忆和一以贯之的行事原则。
思考这些原则,头大很正常,很长时间内求而不得也很正常,感觉折磨和头脑炸裂跟肌肉锻炼后的撕裂感一样,正是脑神经元间链接生长的迹象。这般努力思考不只会让你的顺境变得更好,还会让你的逆境变得不那么糟糕。
当然,你可以借鉴别人的原则,但是必须要自行判断它们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你,因为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目标、个性和思维方式,一定不要随波逐流。
任何人在分享思考所得的原则时,只是在分享结果,即鱼,而不会分享自己所有理由、推理、分析和思考的过程,即渔,但思考的过程才是弥足珍贵的部分,所以我们必须进行反向推导,重新运算和演绎思维过程。
你要清晰地设立和写下自己的原则,这样在你破坏原则时,你会警觉地意识到,然后再次分析和思考破坏原则的原因,是需要在原则上继续打补丁,还是在原则设立之初就已经偏离了问题能得以解决的方向,这种不断的深入思考,将会让原则更加切实有效。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收集的原则会融入自身,变为一系列决策所需的要素,当你拥有清晰的、明确的、正确的原则越多,你的生命所能发挥的价值就越大。
不要做一个毫无清晰原则的人。
正确。
正确的原则更多的源自于对错误的反思。
相较于正确做事总结获得的原则,从错误中反省会带给我们更多、更有价值的洞见。做题时,能排除所有错误选项,剩下的就是那个正确的选择,如果一个人能将人生中所有错误的选择和行为排除掉,那这个人必是成功的人。
如果知道我会死在哪里,那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查理·芒格
与做对什么同样重要的,是避免做错什么;避免错误的前提,是知道什么是错误的;而知道错误的方法,除了拥有直接洞察一切错误的极致智慧,普通人更多的是依靠“试错”。
我们在这一生犯过很多错误,承受了很多痛苦,为了避免重复错误和痛苦,必须花费足够多的时间去认真反省这些错误,从错误中总结出实用的原则。犯错的意义不在于痛苦和折磨,而在于总结出原则,让我们免于再犯同种类型的错误,让自己变得更好。
小学时总是忘记带作业本或习题集回家,隔天交作业时就会被老师狠狠批一顿,为了不再挨熊,我于是确立了一个原则,就是在放学临踏出教室门之前,必须回忆一遍今天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什么,并核对下书包里的资料是否齐全。
大学期间,我出门前必将“手机、钥匙、身份证、通行证”这四样物品的默念、核对一遍,这个行事原则,为我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痛苦。
又比如经历了熬夜缺觉的痛苦折磨,我设立了“早起”的行动准则。由早起倒逼早睡,我一想到要早起,就会顿感压力,立刻放下手机去躺下休息,这个早起原则对我十分有效。
对错误和痛苦进行反思的成果,就是正确的行事原则。一个人如果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停地这样做,随着有效原则的不断积累,会带来肉眼可见的进步和改变。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提出了“正确的失败”的概念,就是指能够在经历痛苦的失败过程中吸取到重要的教训,从而避免“错误的失败”。
“正确的失败”,就是通过失败总结出以后能够确保自己正确行事的脚本和指南,比如我小学踏出教室时的规定动作,就是失败的成果,就是正确的失败。“正确的失败”是一种健康的犯错习惯,是利用失败,寻找原因,推导出正确的方法,将以后再失败的可能性最小化。
因为没有人能确保成功,即使所有条件和因素相同,所以学会“正确的失败”,避免重复犯下代价惨痛的错误,对一个人的幸福和成功至关重要!
1967年至1998年间,美国火箭发射失败12次,而今年截至6月末,NASA已经发射失败损失了两颗卫星,这些失败的代价都是巨大的。
人们都在尽全力去避免失败,但失败在所难免,好在每个错误都能教会我们一些东西。失败不在于让人望而却步,而是总结原因,不断改进,马斯克的SpaceX是在连续3次失败后,才迎来的成功。
如果失败的意义被定义为无能,被定义为不可逾越的鸿沟巨壑,那失败就是一个“句号”;如果被定义成需要做出改变和改进,那失败就是一个“破折号”。事实上,只要正确的失败,坚持下去就会有收获。
相较于错过的成本,失败的成本并不高。
同时,人们犯错误的类型通常能揭示我们的缺点在哪里,洞察和应对这些弱点,就是在排除阻碍成功的障碍。我们要专注于长板,忽略短板,但是不可以忽略漏洞,因为短板不会造成伤害,但漏洞会。
近几年我所学到的重要原则,主要来自于对挫折的反思,我已经基本跨过为犯错而痛苦的阶段,而是享受从犯错中学习的快乐。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练习,养成从失败中总结原则、不断提升自己的习惯。
相反,对于“错误的失败”者来说,他们习惯于沉溺于自责情绪、只想逃避痛苦、仅对失败原因进行浅层次反思,所以无法得出有效的原则。并不是他们死性不改,而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总结出能够摆脱失败和走出困境的有效策略,所以逢坑必进。
错误的失败者善于通过自责进行自我惩罚,不断加深自身的罪孽,使劲往自己身上捅刀子,沉溺于负面情绪,却不知道这种做法毫无意义;又因为失败打击了脆弱者的自尊,所以他们选择逃避,仅进行浅层次地归因,便就此结案,而不是深度思考。
像很多高考失利的人,痛苦的声嘶力竭,却简单地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于谈恋爱、不努力,状态不好等等因素,如果让这些人再复读,他们依然会重蹈覆辙,因为这种简单的归因根本无法有效地解决真正的问题,虽然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有些过分,但是他们确实为了逃避真正有意义的思考,不惜让自己一次次遭受掉进坑里的痛苦。
“正确的失败”需要的是一个人的深层次的独立思考能力。跌倒很痛苦,更痛苦的是不吸取教训,从痛苦中思考和学习,获得克服失败和摆脱痛苦的解药,制定出一套确保自己能够避免失败的行动策略。
另外,不得不讲的废话:
犯下错误的惨痛代价,是当头一棒,应该让当事人学会从“我是对的”转变成“我怎么知道我是对的”。仅仅是认识到这一点,也会让人生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我怎么知道我是对的?” 这是一种批判性思考。
见过“鬼”的人,就再也不是无神论者,而“鬼”就是其认知中的最大诅咒,因为鬼在事实中是假的,但在其意识中是真的。陷入传销中的人,陷入PUA的人,陷入诈骗中的人,都是因为真实的见过“鬼”,深信不疑。你没见过,只是幸运,并不代表你能批判性地发自己秉持错误观念的蛛丝马迹。
色盲终将知道自己是色盲,而脑中有鬼的人,可能根本不会有所察觉。因为我们总会对自己脑中已经存在的各种观念(鬼)有一种毫无理性可言的偏执和自恋。布鲁诺坚持“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帮人驱鬼,却被教会认定为异端而用大火烧死。
批判性思考,就是一把利器。所谓批判性思考,就是做一个杠精,自己给自己找茬,自己给自己大脑驱鬼,我之后将用一整篇文章去讲。
如果感觉文章真诚且有用的话,敬请打开微信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哲新ii ,获得更多往期内容。
作者丨哲新,微信公众号“哲新ii”(ID:zhexinii),改变的促成者,努力用文字改变他人和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