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先说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吧:
刘彻,我们一般称汉武帝,武是他的谥号。
李世民,我们一般称唐太宗,太宗是他的庙号。
朱厚熜,我们一般称嘉靖皇帝,嘉靖是他的年号。
那么问题就来了,同样是皇帝,为什么后人称呼他们的方式会不一样呢?这几个皇帝谥号、庙号、年号都有的,并不是只有其中的一个。其实这么称呼的原因很简单,就两个字:方便。至于怎么个方便法,就需要好好解释一下了。
溯源
谥号
谥号一般认为起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时期,古代君王、诸侯、大臣、后妃等权贵死后,其后人、臣子依其生平功过与品德修养,另起称号,以名寓评,是为谥号。《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出于人。”说白了就是臣、子对死去的王侯将相的一个盖棺定论的评语。秦王嬴政统一中原后,认为加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于是下令废除了谥法,自称始皇帝。后世子孙世代相传,即二世、三世皇帝以至无穷。到了汉朝,才恢复了谥法。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孝治天下的王朝,除了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其他的皇帝谥号里面都有个孝字,再加一个字评语。那时候的谥号都非常的精简,就俩字,前加朝代,后加职位,也就四个字。对死去的君王呢,一不能直呼其名,二不能再称陛下,所以使用谥号是在合适不过了。
到了唐朝情况就不一样了,唐太宗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已经需要两只手才数的过来了。不过呢,这个谥号不是唐太宗的继任者李治加,而是唐玄宗李隆基后来加谥的。李治即位后给他爹加的谥号是文皇帝,后世子孙可能觉得单单一个文字不足以彰显李世民一生的丰功伟绩,所以给多加了几个字。到了清朝时期,谥号就长了不得了了,比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足足二十五个字,一口气怕是年不下来,换一口气也还不能保证不会念错。可以说谥号早就已经被玩坏了。
庙号
庙号起源于商朝,帝王去世后,后人在太庙之中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庙号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的,像大汉王朝二十多位皇帝,有庙号的只有七位,另外有八位曾经上过庙号,但后被认为功德不够取消了。后来的朝代就是每个君王都有了。庙号使用祖字或宗字,祖有功宗有德,一般开国皇帝,或者有卓越功勋、为帝国开创一个新时代的皇帝称祖,前后如汉太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等,后者如汉世祖刘秀、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刘秀是东汉开国国君,让汉王朝多延续了两百年。福临是满清政权入主中原的第一个皇帝,在此之前明朝才是正统。所以这两位的庙号称祖都是合理的。
当然,这里也有例外的,曹睿在生前就给自己定了庙号烈祖,雍正继位后给康熙定庙号为圣祖,以彰显其功德,这两位都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这里比较有意思的应当是永乐大帝朱棣,庙号成祖。朱棣死后,朱高炽给他定的庙号是太宗,成祖是嘉靖皇帝强行给他改的。这里要讲到的就是嘉靖初期的大礼仪之争了。
嘉靖皇帝的前任是正德皇帝朱厚照,正德皇帝也是非常有个性的一位,可以说除了爱玩,其他方面都不错。可惜不到三十便英年早逝,并且未留下任何子嗣。为了延续明王朝的正统,诸大臣选定了血缘关系比较近的朱厚熜继承皇位。嘉靖是皇帝啊,死后也可以进太庙受子孙供奉,可他爹不是。所以他就想把他爹也追封为皇帝,并且要求将其神主供入太庙。当时太庙主殿九个位置都已经满了,如果再把嘉靖他爹搬进去,就需要挪出一个位置来。礼法规定亲尽则祧,意思是说当主殿位置不够的时候呢,就将离现任皇帝关系最远的一位皇帝的牌位挪到偏殿。当然也有万世不祧之祖,比如开国皇帝。所以血缘关系最远的朱元璋那是挪不动的,建文帝被推翻,死后不能进太庙,那接下来就是永乐大帝朱棣了。
朱棣也是个牛人,他统治期间文治武功,国家繁荣昌盛,还出现了永乐盛世。所以,嘉靖皇帝不敢把朱棣祧出去。那问题就来了,朱棣不能祧,但又要挪出位置,怎么办呢?嘉靖皇帝当时还不到二十岁,这个年轻人很有想法。他想如果把朱棣变成万世不祧之祖,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更加彰显了朱棣的功德,又可以顺理成章的将仁宗祧出去,挪出个位置。于是乎明太宗朱棣就变成了明成祖朱棣了。
大礼仪之争可能不是我们表面看的那么简单,或许也是嘉靖巩固其皇权的一座桥梁,这就是后话了。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庙号就聊到这儿了,接下来说说年号。
年号
年号是古代王朝用来纪念所立的名号,起源于西汉孝武帝时期。第一个年号有说是建元,也有说是第一个有诏书确立的元封,之前的都是追述的。年号的更换成为改元,不同的皇帝自然有不同的年号,同一个皇帝也存在多个年号。在明朝朱元璋之前,大多数皇帝喜欢更换年号,天灾了换,人祸了换,收复失地了换,有祥瑞了也换。更换的频率一般跟当时的皇帝个人性格有关,一般朴素务实的换的少,爱标新立异的换得多。唐太宗李世民就一个年号贞观用了23年,因为用的时间久人们也习惯用贞观来代表唐太宗统治时期。爱玩文字游戏的武则天前后用了十几个年号,比较有意思是第一个天授,以此表明由她来继承大统是上苍授意,天命之所归。年号太多的皇帝,人们一般不使用年号来称呼了,时时变,普通老板姓根本搞不清哪个是哪个。
到了明王朝时期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了,朱元璋是平民出生,原名朱重八,所谓重八就是两个八。古代平民没有受过教育,大字不识几个,想不出什么好听的名字,所以很过会用数字来命名。有用父母年龄的,出生日期的。朱重八可能就是八月初八生的,他爹朱五四可能也差不多是这种情况。平民出生的朱元璋不喜欢玩虚的,非常的务实,知道脚踏实地的努力干活才是王道。年号就用于纪年,不需要其他的过多的寓意。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就只用洪武一个年号。继位的建文只有四年,也是一个年号。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权后,在位二十二年也只用永乐一个年号。明朝两位最具雄才大略,贡献最为突出的皇帝都只用一个年号,后世子孙想多用两个年号也不太敢啊。况且年号的更换确实带来不少麻烦。
清军入关后,成为中原大地之主。满人没有统治一个大帝国的经验,为了快速稳固政权,使国家这座大机器能够正常运转,就直接继承了明朝的官制、礼制等。在年号的使用上也没有做任何更改,因此清朝的皇帝也是都只用一个年号,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康熙、乾隆。
拨云见月
讲到这里,也就能够明白为什么我们在称呼不同时期的皇帝时,用的方式不一样了。唐朝之前,一般使用谥号。谥号是每个皇帝都有的,并且一般都是只有一个字,用起来方便。而庙号并非每个皇帝都有,年号出现的晚,并且一个皇帝往往使用好几个年号。
唐高宗给他爹李世民追加了谥号,由文皇帝追加为文武圣皇帝,唐玄宗再追加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由此开始,谥号越加越长,叫起来就麻烦了。而这个时候皇帝都有庙号了,所以人们改用庙号称呼死去的皇帝。
到了明清时期,一个皇帝都是用一个年号了。不过明英宗朱祁镇是个例外,因为他当过两次皇帝。这里要讲到的就是一场惊心动魄,关于明王朝存亡的明京师保卫战。明英宗在司礼监王振的蛊惑下御驾亲征瓦剌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随后瓦剌首领也先带着朱祁镇,率领军队兵临北京城下,逼迫明朝投降。此时皇帝被俘,群龙无首。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太后决定命朱祁镇胞弟朱祁钰监国,代天子行事。朝廷在兵部侍郎于谦统一指挥下,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此后朱祁钰稳坐天子之位,朱祁镇被送回明朝后被尊为太上皇,被软禁在南宫。后经夺门之变重新掌权,再次登上皇帝宝座,改元天顺。所以明英宗有两个年号,明清史上仅此一例。
年号是在皇帝生前就在使用了,长寿的话使用几十年的都有,使用了几十年的东西想改可就不容易了。所以即使是在皇帝死后,人们还是习惯使用年号来称呼,也就有了现在我们使用年号来称呼明清两朝的皇帝的习惯了。
彩蛋
除了谥号、庙号、年号外,还有尊号,比如武则天称圣母神皇,李治称天皇。有兴趣的也可以去了解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