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号是名和字之外人的又一个称呼
古代人出生的时候会有一个名
,到成人之后长辈会根据名取一个字
,以表其德,故又叫做表字
。号是名和字之外人的又一个称呼,一般为自己所起,他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性格和追求。从历史人物的号中,我们能更好的了解这个人。
如曹操字孟德,刘备字玄德,张飞字益德
如白居易号易安居士,张居正号太岳,海瑞号刚峰
在古代皇帝的名号主要有四种:谥号,庙号,年号,陵号。
谥号
谥号是一个人死后,人们根据其生前的事迹所作出的评价
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
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
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
谥号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只有地位高的人才有。
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臣下之谥,由朝廷赠予。
贵族、大臣死后由朝廷赐予的谥号,其用字亦含褒贬之意,如唐魏征赐“文贞公”,宋岳飞赐“武穆王”,褒扬之情不言而喻。
因为谥号为死后评价之用,所以多多少少会对处于高位之人的生前行为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谥法有固定用字
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
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 ,这是恶谥
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
如周文王之“文”,汉武帝之“武”,孝文帝之“孝文”,都含褒扬之义;
周厉王之“厉”,隋炀帝之“炀”,则贬义;
汉哀帝之“哀”,汉殇帝之“殇”却是哀怜之义。
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
如杨广为炀帝,范仲淹、曾国藩为文正
张居正为文忠,海瑞为忠介
岳飞谥武穆
文正是对臣子最高的评价
庙号 (始于西汉,止于清朝)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最早的庙号出自夏代,如“太康”-“少康”等。最后一个庙号是清末光绪定的“德宗”。
皇帝死后牌位会放在太庙中,后世之君会给他上个尊号,这个号就叫庙号。(古人在死后一般都会被祭祀起来,而专门祭祀皇帝的地方则被称为太庙
。)
如太祖、太宗、高宗。而有的君主会有多个庙号
如朱棣的庙号本来是明太宗
到世宗嘉靖时为了将自己的父亲的牌位放在太庙以享祭祀,便把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祖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年号
年号是皇帝为了标榜功业以让后世铭记自己所创立,也是中国古代用来纪年的称号。
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40年所定的“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最后一个年号是清代的“宣统”。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所有一个皇帝在位期间会有很多个年号。
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
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
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
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
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除了明英宗朱祁镇(起初年号是正统,后来被鞑靼俘虏,失去皇位,经夺门之变复位后,改年号为天顺)和清太宗皇太极(年号为天聪、崇德)有两个年号,其余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
(溥仪伪满时期所用年号不计,只计其宣统年号)。所以,后世一般用年号来称呼明清的皇帝,如永乐、嘉靖、康熙、雍正。
年号的作用
* 一是记载帝王的在位之年
* 二是表示初登帝位,如汉昭帝的“始元”
* 三是表示祈求福寿,如武则天身体不适,将年号改为“万岁登封”
* 四是表示吉祥,如汉武帝见到亮星改年号为“元光’
* 五是表示重大时事,如汉武帝首次登封泰山,改年号为“元封”。
如何简便的区别帝王的庙号、谥号、年号呢?
一般说来,唐以前多称谥号
如周文王、汉武帝、隋炀帝
唐、五代、宋、元多称庙号
如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
明清两代。由于一个皇帝一般只用一个年号,故常用年号称代皇帝
如嘉靖、崇祯、康熙、雍正、乾隆。
陵号
简言之,就是为死去的帝王之陵墓所起的尊号。
如唐太宗的陵墓称作昭陵
唐高宗李治的陵墓称为乾陵
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称为“孝陵”等
元朝的皇帝多埋骨于草原,陵墓不设明显标志,所以也就没有陵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