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在家我是呆不住几天的,具体呆多少天就看我的心情。而且去广州的车票很方便买到(只要不是法定节假日),尤其工作日是随买随走。
中国的很多父母无法把他们的子女看作独立的个体。不管到了多少岁,哪怕到了40、50岁,他们的60、70岁父母仍然觉得这是长不大的孩子,是需要别人照顾的。由于这样的思想和观念,社会上仍然看到那么多的巨婴、妈宝。而且往往这样的父母有着双重标准,他们的孩子就是孩子,而为这个孩子找的另一半就要求那个另一半去照顾他们已经成年的孩子。我从10年前就已经非常厌恶这样的父母,也看不起这样的巨婴。
我不想成为这样的巨婴,所以我很早就想独立了。我在还未成年时就和同龄人结伴去旅游,就是准备着一旦成年我一定要离开家,离开控制我的父母。
只有经济独立才能真正意义上有话语权,有离开父母的能力,也就有了拒绝被控制的权力。催婚,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是父母企图干涉子女生活甚至人生的一个缩影。被催婚,不妥协,不听话,就是和父母对抗,叛逆。可是,父母安排的很多时候不是子女想要的,那只是父母站在自己的角度,想有个人照顾他们的孩子,或者其他出发点。然而,如果真的妥协了,结婚了,是将就着和一个看起来还可以的人在一起了,但以后几十年的人生是子女本人去和另一个根本不了解不喜欢的人去过,日后后悔了,过不下去了,子女可以去找父母哭诉要求退婚吗?我不用想都知道没有父母会承担当初催婚的责任。对啊,既然父母不想承担责任或觉得根本不是由父母来担责,那就不要催婚,承担不起就不要做这样的事。
我们的中国父母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子女是你们的,又同时不是你们的。子女是由父母带来这个世界,没有父母的基因就没有子女,但子女来到这个世界后同时也是独立的个体,子女是要自己去走自己的一生,不管是崎岖还是顺畅的人生路,是应该由子女自己去走,不是坐在轮椅上,由父母推着走。
只有分清楚谁是谁,才能辨别什么事情是我的,什么事情是你的,我不干涉你,你也不要对我指手画脚。世界将会清净很多。那些“为你好”和“爱你”的名头,不过是控制欲的外衣。真正爱你的人又怎会想你一直眉头紧锁呢?爱你的人应该是想你开心,想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是开心的才对呀,而不是为了自己而去勒令你做什么事。或许我从小就没有得到多少爱,所以我也不懂怎么去爱一个人,但我可以清楚说出什么行为是不爱我的行为。成年后的我只想逃离,因为一个人的时候是我最自在的时候。我不用迎合他人的想法去做自己。
网络上有两句话简单地把很多事分成“关你屁事”和“关我屁事”,这就是不想应对无聊的人时候的万能句型。虽然显得未免简单粗暴,但有时确实好用。很多人就是无法拿捏“你”和“我”的界限。用这两句子几乎可以解答大多数的事情。然而你说是否会得罪人,有时或许吧,可我真是烦了不想应酬这样的人,这些人不过是八卦,也没有多么真正关心我,我又何必说那么多推心置腹的说话呢?当然,如果为了不得罪人营造表面的和谐,话术和逻辑也有很多应对,就看心情好不好想不想应对了。不说话有时也是在表达一种态度,就是“我不想理你,你该干嘛干嘛”的潜台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