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小时候,街上时不时会有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人走来走去……
这时,周围的气氛瞬间发生变化,有人小声嘀咕,有人转身骑车离开,还有的就像我妈妈一样,把孩子拉在身边,生怕孩子乱跑起来,引起他的注意。
等到他走了过去之后,妈妈会告诉我,那是神经病,看到那样的人,千万不要乱跑,小心避开,不要眼神跟他对视。
上了大学后,当我们在学精神病学的时候,有几个人跟我一样,总是不小心地把精神病念成神经病,没有有区别的概念,弄错的背后可能是对我们来说体验是一样的,都是精神有问题的意思。
等到后来,去了精神病医院临床实习,再到自己个人执业做心理咨询,对这个部分的区分,才变得越来越清晰。
这一次,我想跟你分享两个概念——神经症和精神病。
●●● 当我们骂神经病时骂的是什么?●●●
《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P47
“我有一位非心理治疗专业的密友,他无法想象怎么有人会喜欢成天倾听别人倾诉,并且他试图理解我撰写本书的意图。‘这太简单了,’他说道,‘我对别人只有两种判断:(1)疯子;(2)没疯。’我告诉他,精神分析理论看待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是非理性的,但也有两种基本判别:(1)有多疯?(2)怎么疯?……”
分享:
在心理咨询一开始,会有一个叫做初始访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会了解来访者目前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以及它的表现是怎么样的。这两个部分对应的,就是引文中所说的,精神分析看待人的两个基本判别,有多“疯”和怎么“疯”——加双引号主要是避免误解,所以在此进一步做一个诠释——我们可以把“疯”理解成一个人的症状,来访者去找咨询师之前,带着Ta的症状生活了一段时间,目前对于这个症状难以适从,于是找到咨询师去工作这个部分。那么,咨询师所要了解的就是,来访者是如何看待这个症状的,这个症状在Ta那里,严重的程度是怎么样的,对生活工作、内心体验的影响又是如何?
按照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儿童早期发育阶段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儿童期的基本经历、内心冲突和精神的创伤都可能是成人神经症、心身疾病和精神病的原因。
那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先来看它们的概念——
神经症(neurosis),旧称神经官能症,现在统一为神经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等,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病程大多持续迁延或呈发作性。
精神病,又称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
《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P50
“……神经症患者基本具有现实检验能力,而精神病则缺乏与现实的基本联结。一个神经症患者能够认识到是自己的想法偏离轨道;而精神病患者则坚信完全是外界出了问题。当弗洛伊德在评价心理状态时,是否具有现实检验能力成为判断两者的分水岭:神经症性痛苦是来自于患者的防御过于僵化,缺乏灵活性,以至于他们的本我的能量无法疏泄,更无法创造性地抒发;精神病性痛苦则是因为自我防御过于薄弱,任强大的本我无情地肆虐。”
分享:
当我们骂一个人神经病的时候,往往骂的不是精神病患者,而是跟我们一样,同样是有神经症性症状的人——我们会因为生活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创伤或应激事件、长期的压力或者挫折的打击而深感痛苦,尝试着独自去应对却发现按照过往的经验,处理不了当前的问题,反而弄巧成拙。所以,骂一个人神经病这件事,也可能是我们耐受不了某种情绪、某段关系、某个人而产生的神经症反应。
挺有意思的是,“神经症”可能在大众听来是某种病,而如今常被分析师用于形容情绪健康的人。这个观点不同于弗洛伊德那时所定义的神经症。那时候神经症的来访者,实际上是边缘性人格甚至是精神病患者。这也是当我们对特定的问题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以及这些问题是如何造成根深蒂固的人格特征时,我们对弗洛伊德的诊断名称也有了更多不同的看法。神经症性人格应是指那些有情绪困扰,但仍能高度保持良好功能的人群。
而当情绪困扰严重到影响了我们保持良好的功能,让我们感受到焦虑、恐惧、抑郁……程度达到了医学诊断神经症的标准,那就真的是提醒我们——我们需要专业的干预和支持了,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是神经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