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时隔两年后的记录。
两年前的夏天, 和同伴去了云南。一路所见所思,都杂乱的记录在了本上。以为自己终究会写出来整理,却不知所终。
今天早晨出门时不小心拿错了书, 误把两年前的这个本子塞到了包里。翻看着当时的记录,发觉诸多细节已经在回忆中淡去, 幸而有文字记下了他们。
一行中,最中意的是建水。 和茶壶匠人的谈话也是记录最为细致的。
今天恰好有空,便整理了出来。并配以那时拍的图片。回来后,照片并没有细致的浏览过。 由于手机渣像素,加技术有限, 现在看来多数惨不忍睹, 糊了照片不少, 但总好过没有记录。
8.26 元阳-建水
与元阳梯田并没有缘分。
设计了徒步路线, 但是天亮前便开始下雨, 淅淅沥沥的下了很久。(实际上,天亮后转为瓢泼大雨)。不由万分庆幸没有在广场上搭帐篷。
雾在雨后蒸腾而起,远处山峰已隐入一片水汽之中。便离开元阳,出发去了建水,一座颇有韵味的古城。
晚上按照Lonely Planet推荐,在关帝庙街找到了一处炒饭地摊,味道可口,价格便宜。
最喜欢的是:烤牛肉, 牛肉干巴鸡蛋炒饭。
(宅院是自家住宅改的,还记得在从洗手间回到自己桌子的路上,转错了院子,遇到了和善的老人,说了两句。 不记得讲了什么, 只记得对方非常友善。)
(白天的炒饭摊)(晚上的炒饭摊)
晚上进入古城一家手工紫陶坊紫冰坊,店主是彝族人。
体验了手工拉坯。 店主说入这一行学手艺, 光是学习如何手不晃动稳稳的在泥坯上压出形状这一过程,就需要两年。
店主是个有趣的人,在此记录了他的几句话:
1)别看我带着眼镜, 但我并不戴着眼镜看人。
2)制作茶壶,就像做人——永远要从底部做起。
3)制作茶壶,就像人生——最期待的那个, 往往并不出彩,甚至不成形,从拉坯,修坯,到烧制,一路有太多不可预期。
店主有许多残次品,放在一边,低价处理。他有手艺人的傲气。这些残次品, 若是外行人,或不细看,看不出分别来。他却一一都说的出来,这里由于温度过高有了陶泡,这里壶把儿与壶身的连接处不够光滑。
(我反正不懂门道, 不必花千元购一茶壶,便在残品中,挑了两个没有功能缺陷且自觉美观的茶壶。最中意的那一个,却在回来后没多久被摔断了壶帽的把手。不由想起店主说,最期待的那个并不出彩。 之后的日子里陪伴我最久的,并不是中意的那一盏。)
店主拿出许多茶杯,一点点的带领我们体会——不同陶土制成的茶杯在喝水和泡茶时的不同的滋味,以及哪一种杯子更适合老茶而非新茶。顺应着他的指点, 竟也体会出了大不同。
而杯型,也很有讲究。他的客人多是商界老板,多少会有些迷信或民俗的讲究。用什么杯型,大有讲究。上窄下宽的杯子,称为聚阴杯, 口小, 所以“气”不容易散,适合身体不好的人,或是女性。而下窄上款的杯子, 称为聚阳杯,更适合男性。
同时,主人杯因杯型的不同,还分为聚财杯金刚杯和贵妃杯。
(现在只依稀记得贵妃杯的杯型了, 和网上搜索出的贵妃杯并不一样)
(这个杯子就属于聚阴杯, 杯口内收, 小于杯底)建水陶讲究阴刻阳填。
阴刻,是在坯落墨后立即沿着墨迹刻出形状,将图案里的陶挖出去。 而这个过程中的陶,仍就保有湿度。所以,匠人需要保证陶不变形,又要镂刻出图案来。 这个过程,就是阴刻。而后再用彩泥配出颜色, 填入到沟壑中去。难处在于泥的湿度和陶的湿度并不相同,所以在烧制过程中收缩也会不同,需要匠人一遍遍的填,打磨,直到最终严丝合缝合二为一。这就是阳填。每一步都非常考验匠人的手艺。
(阴刻阳填)紫冰坊的店主喜欢事事亲力亲为。 所以制壶的每一个步骤,包括壶上的字画也都由他一人完成。
带着一肚子茶水, 一脑袋知识, 满满一颗心的新奇, 临深夜才回到客栈。
迷恋建水。
8.27 建水
今天可以概括为 吃饭,大雨, 蹭茶。
好玩的是, 这茶一蹭就是两顿。
建水是做很妙的古城, 妙在它的文化与历史并不是标本一般的展示给人看。 颇有历史的宅子中,也仍住着寻常人家。不见小资小清新, 不见时光逆旅,没有青春发呆慢生活这样的字眼。这里不曾圈起来,给没见过世面的城里人游玩。一条老街,人们按部就班的生活
人们居住在这里, 居住在他们的历史里。乡镇时尚和历史书香诡异的结合在一起。 也因此, 这里是一座真实的古城。 它的历史和未来交织在一起。
去了LP(Lonely Planet)上提到的勺粉老店。建水的特色烤豆腐吃起来非常美味, 沾着辣椒粉, 竟有些烤焦的荤腥味道。店小且杂乱, 大家围着一个烤炉吃烤豆腐, 热络又陌生,大快朵颐时也不顾上和陌生人如此近距离的接触。每一个在快节奏城市里住久了的人, 都习惯了在逼仄空间里拳打脚踢的为自己争取空间筑起一道透明的墙。而游历他处的经历, 终将使人学会如何拆掉这座墙,看看世界本来的样子。筑起,拆除,筑起, 不断重复。
木瓜老店是南方特有的糖水店。仍旧是多年前的价格, 三元几乎可以什么都吃到。 北方人不习惯南方的炎热, 但很习惯南方的糖水。夏天里一碗凉粉,一碗糖水,吹吹冷气, 马上就有了再次面对酷暑的勇气。
()(价格很是公道, 两年过去不知道会不会涨价。)
吃饱后下起了暴雨。 沿街的每一家店都可以避雨, 同伴却记住了昨天紫冰坊店主的一句:“有空来喝茶”,便执意要重返店里。我虽然想着人家大概只是客套,但也是心怀期待的尾随着回去了。
下雨后店主的小院子又与昨日不同了。 雨水在屋檐下拉起了一帘水幕。石头池子里的水葫芦被雨水拍打着叶面,噼啪作响。
(雨时)
店主用老树茶招待。 初入口苦涩,片刻后口中回甘。几泡后口中愈加甘甜。店主说要在临洱才(普洱市)买的到。 此行已经来不及绕道去,非常可惜。
店主的两个家人正在门廊处修补茶壶。我跑去观看了很久。壶嘴与壶身的接口处,在粘合好后,要用紫陶填住沟壑。再用一根软塑料绳(猜测,在此处来回摩擦出一个润滑的弧度。很多败笔都易出在此处。
陪着我们喝了几壶茶后, 店主便返回工作, 耐心地粘合了几个壶嘴和壶把儿。
雨终于停了,我们便告辞重新出发。
在古城里兜兜转转, 便到了文庙对面的陶鸣轩。 曾听说店主杨华会为人耐心讲解陶艺,于是便决定拜访一下。 由此便开始了下午第二顿的蹭茶。
已是下午4点, 我们刚刚进门, 又进来了许多人, 店主杨华张罗大家坐下喝茶(这里的风俗便是,来了就是客,认不认识,都会留下来喝喝茶,聊聊天,当然也因为茶是这里重要的文化亦是产业)。几个陌生人转了转,又走了出去, 我和同伴倒是厚着脸皮坐了下来,毕竟我是冲着能够和店主聊一聊才来的。但店主把我们和剩下几个人人招呼坐下后,便问我,你会泡茶吧?我说,会。 她说, 你招呼大家一下, 现在我要去幼儿园接孩子。还不及我反应, 就交待差不多半个小时就回来,而后便走了。我和同伴有点懵,同坐在茶席边的人2-3个人更懵(不记得具体几个人了)。交谈后才知他们是韩国人, 来自韩国的制壶匠人。我, 北方的大糙汉子,茶艺不精, 七手八脚地为大家倒好了茶。 (这一刻是真的后悔没有好好学习过茶艺。书倒用时方恨少——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但毕竟我只是个人饮茶,或许也不需要什么花花玩意儿——又这么自我安慰。)
对方英文不算好, 沟通略为困难。 只知道他们制茶具, 也种茶,绿茶居多。 内容都是在猜测中完成,大抵如此吧。 为首的韩国人约莫50岁左右,清瘦儒雅,彬彬有礼。
等了大概半个小时左右, 店主终于回来了,技艺娴熟的为我们倒茶。并不记得后来店主是如何与韩国客人交流的, 只记得自己问了店主杨华许多问题,她都非常耐心地解答了。
1. 是不是有很多喜好收藏茶壶的人, 会来您这里购买茶壶?
其实比起收藏茶壶的人, 更愿意和买了茶壶回去用的人打交道。 因为茶具在此时, 才能因物尽其用而体现出价值。 同时, 也会因为使用者对茶具的要求,让我能够进一步要求自己, 更求精进。
2. 在制作过程中, 会有许多残次品吗?
会。 物品做到外观美好,很容易。但真的做到无败笔,要从使用上讲。 完全没有使用的缺陷很难。这是慢工。常常需要3-5个月的时间。 陶器在3-5个月的反复修正中,总容易留下痕迹,例如手印。这会造成不完美, 但是仍旧可以用。但如果是作为使用器具出现了败笔。不可以。
(而后店主拿出一个茶壶来, 外形美观, 但是使用时断水却不利落。)
3. 为什么建水紫陶并没有那么有名气?至少,没有同类的其他那么有名。我来这里之前,并没有听说过。
2006年普洱茶名扬,为建水紫陶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由于建水紫陶工序繁多,学徒在每一道工序上要达到手艺精细可以独当一面,需要9-10年的时间。所以建水紫陶虽然较过去有了一定发展,但是不够蓬勃。换句话说,市场已经准备好,但是手工艺人还没有准备好,数量和能力上未能满足市场需求。
4.我是外行人,同时也是茶文化的爱好者。要如何去欣赏茶壶和茶杯?
手工的东西,不能看,要去摸,去体会。
(店主教我们用手去感受茶杯,感受一道道的工序后,杯壁的细腻与光滑。将主人杯放在手中,双手轻轻围住,感受它的弧度。外行的我,也可以感觉得到好的杯子的弧度是自然贴合我的手掌,像是它主动贴了过来。匠心略少的杯子却是手主动寻找杯子的弧度,略微被动。将食指和拇指沿着杯壁摸下去,可以感到好的杯型会让人感到从底向上的一气呵成,不会有突兀的弧度出现。而对线条的把握,需要多年的经验。而后, 店主拿出两个壶来, 一个打磨光滑, 另一个未经过抛光打磨。 )
我们一直在寻找的是败笔,作为使用器具的败笔,而不是作为收藏品的败笔,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提高 你现在把壶底托在手心手自然的托住它。你可以感受到光滑的那个壶的壶底有缺憾。你现在握住壶柄。你可以感觉到,光滑的壶虽然壶柄看起来厚重,但是受力点不均匀,倒水时手臂需要倾注更多的力量和角度——但这种缺憾,如果你仅仅是收藏这个茶壶,观看它,你不会体会到。只有物尽其用后才能体察到设计的微妙。而一个好的壶,在能用和好用之间,是有很长的距离的。
5. 我知道有些匠人会事事亲力亲为,从拉坯,写字刻画,烧制,修坯,打磨,都会自己完成。所以您的茶壶也是这样吗?
并不是。其实我们每一个步骤,都会去找这个技艺最为炉火纯青的匠人去做。术业有专攻。同时只有这样,茶壶才能体现它的价值。
6. 所以人们在收藏或者学习茶壶的文化时,更注重什么?
其实茶具文化,有太多切入点。有人重视壶上的字画,有人重视材质。
(此时我想起紫冰坊店主告诉我们不同材质的茶杯和杯型, 都会为水带来不同的味道和功效。)
以上便是谈话内容的主要记录。
由于我和同伴连着喝了两顿茶, 饿的几近虚脱,便在傍晚时匆匆道谢告别,裹着夜色去觅食了。
(店主杨华和宝宝)------------------------------------------------------------
我仍旧用着紫冰坊买回的茶壶, 而茶杯是陶茗轩的茶杯。 在一次次的使用后, 他们的光芒迅速褪去,变为生活中可以舍弃的寻常物件。再次翻看记录的谈话,让我再次体会到这里面所凝聚的匠人的用心。慢慢去摸,体会茶杯无釉打磨后的光滑。每一日喝茶的过程,又变得不同起来。
(25日抵达时的元阳)(25日抵达的元阳)
(庆幸晚上没有在此扎帐篷)
(26日雨后)
(制作中的建水豆腐 用纱布包裹好来定型)
(发酵中的建水豆腐)
(一口使用多年的井 绳索的痕迹已经刻在了井上,仍能看到生活在此的人们来这里打水) (乡镇时尚 和悠久历史, 诡异的结合在一起)
(见识到了另一种匠人)
(常见寺庙泥塑, 却不曾见过制作的过程)
(并未完全完成的雕塑)
(壁画画师)
(画师所画的每一个细节 都会和这本80年代出版的书 细细对照)
(老人买了祭祀和祈福用东西后 请店主帮忙写上内容)
(纸张细节)
(很多家门口都会放一个铁盆, 上面放着这个。 不知道里面时什么, 但猜测应该是纸折的金银元宝吧。)
(老人有一家乐器店, 里面的乐器多是他手工制作的)
(老人的乐器店)
(学习古筝的成年人 只要是喜欢 谁又在乎何时开始呢?)
(建水紫陶的特色之一是无釉打磨 茶具不上釉,而是由粗到细的打磨, 最后用石头打磨。 所以它的细腻和光滑 都是经由一道道工序缓慢打磨出来的。从这个茶杯也可以看出 陶茗轩的店主杨华, 和紫冰坊店主作品的截然不同之处。 前者茶具更加纤细,极具美感。 后者相对粗犷。)
(紫冰坊店主说 这样的颜色是由于在烧制时在茶杯上浇了铁水。 他称这个系列的颜色为 犀牛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