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注释】
赐也何如:赐,子贡名。与师言,自称名,敬也。子贡闻孔子历评诸弟子,问己如何。
女器也:女即汝,指子贡。言汝乃有用之成材。
何器也:也,通作邪,疑问辞。子贡又问,是何等器?
瑚琏:瑚琏乃宗庙中盛黍稷之器,竹制,以玉饰之,言其既贵重,又华美,如后世言廊庙之材。
【译文】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自解】
子贡叫端木赐,是个很能干的人,春秋时代三大商人之一。看到孔子夸了几个学生,就问他对自己的评价。孔子说,你是个“器”。这似乎是个不太高的评价,孔子曾讲过:君子不器。所以子贡又问:什么器?孔子答道:“瑚琏也。” 孔子把子贡比作瑚琏,肯定子贡有一定的才能,因为瑚琏是古代祭器中贵重而华美的一种。但如果与上二章联系起来分析,可见孔子看不起子贡,认为他还没有达到“君子之器”那样的程度,仅有某一方面的才干。 孔子认为君子是应该着眼做个全才,而不是专才,但如果是天才级的专才,那也是非常好的。瑚琏就是器中的高贵者,器中的极品,一样值得称道!像子贡这样不费什么事就可以把生意做到那么好,这种专才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
【原文】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注释】
雍:孔子弟子,冉氏,字仲弓。
佞:古佞字有多才义,又巧义。此处以口才之美为佞,孔子称雍也简,殆是其人简默,不擅口谈,故或人谓其不佞。
御人以口给:给,供给义。口给者,应对敏捷,口中随时有供给。御,如今云对付。
屡憎于人:屡,数也。憎,厌恶义。口给易起人厌。
不知其仁,焉用佞:仁德不易企,故孔子谓虽不知仲弓之果仁否,然亦无所用于佞。
【译文】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利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自解】
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伶牙利齿,这两者在孔子观念中是对立的。善说的人肯定没有仁德,而有仁德者则不必有辩才。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嘴服人。但是现今社会一个能言善辩的人也是可以有好口才的,我觉得这两者是不冲突的。
【原文】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注释】
(1)漆雕开:姓漆雕名开,字子开,一说字子若,生于公元前540年,孔子的门徒。
(2)说:音yuè,同“悦”。
【译文】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答复孔子说:“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非常高兴。
【自解】
孔子的教育方针是“学而优则仕”,学到知识,就要去做官,他经常向学生灌输读书做官的思想,鼓励和推荐他们去做官。孔子让他的学生漆雕开去做官,但漆雕开感到尚未达到“学而优”的程度,急于做官还没有把握,他想继续学礼,晚点去做官,所以孔子很高兴。
【原文】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注释】
(1)桴:音fū,用来过河的木筏子。
(2)从:跟随、随从。
【译文】
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自解】
孔子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极力推行他的礼制、德政主张。但他也担心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打算适当的时候乘筏到海外去。他认为子路有勇,可以跟随他一同前去,但同时又指出子路的不足乃在于仅有勇而已。
【原文】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释】
(1)赋:兵赋,向居民征收的军事费用。
(2)千室之邑,邑是古代居民的聚居点,大致相当于后来城镇。有一千户人家的大邑。
(3)百乘之家:指卿大夫的采地,当时大夫有车百乘,是采地中的较大者。
(4)宰:家臣、总管。
(5)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生于公元前509年,孔子的学生。
(6)束带立于朝:指穿着礼服立于朝廷。
(7)宾客:指一般客人和来宾。
【译文】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自解】
在这段文字中,孔子对自己的三个学生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就是“仁”。他说,他们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办理外交。在孔子看来,,他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所有这些专长都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的政治需要,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实际上,他把“仁”放在更高的地位。
【原文】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注释】
(1)愈:胜过、超过。
(2)十:指数的全体,旧注云:“一,数之数;十,数之终。”
(3)二:旧注云:“二者,一之对也。”
(4)与:赞同、同意。
【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
【自解】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他勤于学习,而且肯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知十,推知全体,融汇贯通。所以,孔子对他大加赞扬。而且,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能像颜回那样,刻苦学习,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学业上尽可能地事半功倍。 子贡是春秋时代三大巨商之一,已经很厉害了,颜回只是一介书生。但子贡还是觉得远远不如颜回,自己只能闻一知二,颜回却能闻一知十,连孔子都自叹不如。在儒家这里,智慧才是最大的财富。孔子自叹不如,大都被解释成安慰子贡,我倒以为是发自真心。
【原文】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释】
(1)粪土:腐土、脏土。
(2)杇:音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
(3)诛:意为责备、批评。
(4)与:语气词。
【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自解】
宰予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能言善辩,学生中的排名还在子贡前面。大约聪明人都容易有懒惰的毛病,白天上课的时候,竟然睡着了。孔子这回儿骂的有点厉害:腐烂的木头没办法再雕刻了!粪土做的墙没办法再装潢了,让我怎么说你好呢?以前我是:听其言而信其行,从今往后我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发这么大火,应该不完全是因为宰予睡了这么一觉,而是因为孔子对言行不一的痛恨。这应该是宰予早晨的时候夸了海口,我今天一定要把作业做完,可是最终却没有完成。孔子是圣人,听其言而观其行的道理不应该现在才知道。此外,孔子在这里还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这里是借题发挥,借此讲出言行一致的重要。
【原文】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注释】
(1)申枨:枨,音chéng。姓申名枨,字周,孔子的学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强的。”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呢?”
【自解】
孔子向来认为,一个人的欲望多了,他就会违背周礼。从这一章来看,人的欲望过多不仅做不到“义”,甚至也做不到“刚”。孔子不普遍地反对人们的欲望,但如果想成为有崇高理想的君子,那就要舍弃各种欲望,一心向道。
【原文】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注释】
加诸我:加,陵义。谓以非义加人。
非尔所及:及,犹能义。
今按:孔子教人,主反求诸己,主尽其在我,本章所以教子贡者,学者能细阐之,则心日广,德日进矣。
【译文】
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加在我身上的,我也但愿自己不要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啊!这还不是你做得到的。”
【自解】
子贡说:凡是我不希望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情,我也不会强加于人。孔子说:端木赐啊,你是做不到的。子贡可以做到不强加于人,但无法防止别人来强加于己。我们知道,和这句话类似的另一句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恕;而这一节的“无加诸人”讲的是仁;孔子的意思是:子贡能做到恕,却做不到仁。朱熹更指出其中细微的区别即“无”和“勿”的区别。“勿施于人”是一种克制,而“无加诸人”是达到了自然而然的一种境界。
【原文】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注释】
(1)文章:这里指孔子传授的诗书礼乐等。
(2)性:人性。《阳货篇》第十七中谈到性。
(3)天道:天命。《论语》书中孔子多处讲到天和命,但不见有孔子关于天道的言论。
【译文】
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自解】
在子贡看来,孔子所讲的礼乐诗书等具体知识是有形的,只靠耳闻就可以学到了,但关于人性与天道的理论,深奥神秘,不是通过耳闻就可以学到的,必须从事内心的体验,才有可能把握得住。
【原文】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注释】
子路曾问:“闻斯行诸?”盖子路乃能尊所闻而勇于行。前有所闻,未及行,恐复有闻,行之不给。此见子路之有闻而必行,非真恐复有闻。
【译文】
子路听了做人处事的道理,还未抵达能够实践的程度以前,害怕自己又听到新的道理。有:通“又”。
【自解】
子路不单单是有勇,还很认真,所以听到一段妙论,还没有来得及实践的时候,生怕又听到另一个妙论。如同前面曾子说的:传而不习乎?子路也是每传必习的,即对于每一个道理,都要亲自实践一下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