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位中学生跟我讨论文理分科的选择问题,他似乎有些难以决定,但是话语间向我透露出了想要选择理科的意向。这一点比较让我意外,因为就高一的成绩而言,他的文科成绩稍高于理科,而且据我所知他在文科上下的功夫相比理科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我不禁发出疑问,你是为什么想选理科呢?是因为喜欢那些科目呢,还是为了大学的理科专业?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我觉得做对一道理科难题时很有成就感。”这不禁使我陷入沉思:成就感能不能作为持续的、可靠的、长久的动力来源呢?
成就感,简单来讲就是指人们在成功完成一件任务之后,那种愉悦、满足的情感。这种感觉相信大家都体验过,确实是一种令人快乐的感觉,甚至足以让人“上瘾”。小到家庭主妇看着经过自己精心打扫的房间露出欣慰的笑容,大到奥运会赛场上运动员赢得比赛后发出激情的呐喊。可以说,成就感是造成“高峰体验”的诱因之一。成就感的优势就在于此,人们愿意付出艰辛的努力,来获得这让人心醉神迷的回报。作为奖励,成就感无疑是最诱人的那一类。
但是,成就感也有个相当苛刻的条件,那就是它只出现在“成功完成任务”以后。也就是说,它对于正在经历任务过程中的人,没有直接的提供动力的能力。最多只能起到激励作用,就像拉磨的毛驴面前吊着的胡萝卜。对于非常困难的任务而言,成就感仿佛永远只存在于那遥不可及的未来,难以拉近与它之间的距离。这时,成就感就起不到提供动力的作用了。甚至人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对于迫切想要完成但又无法完成的任务,会感到愤怒、焦虑、沮丧、情绪失控等,就像玩游戏时求胜心切的队友,稍有逆风便心态爆炸破口大骂。很大程度上,这可以说是成就感的“副作用”:在其没有按照预期得到满足时的效果。
这样看来,成就感是一把“双刃剑”,人们需要小心使用才能发挥其“威力”。显然,成就感难以作为唯一动力来源。要想让成就感始终产生建设性效果,就要想办法避开其“副作用”。具体而言,就是在任务途中不要去追求结果,注意力放在任务本身,放在当下,等一切完成以后,再张开双臂,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即使失败了,因为没有过分的期待,所以不会因此而感到沮丧。
总之,成就感只能作为“副动力”,它最恰当的定位是“辅助作用”。起“主导作用”的,一方面应该是个人对人物事件本身的热爱,比如玩游戏不在意输赢而是喜爱游戏本身,考试不在意分数而是知识本身带来的乐趣等;另一方面是他人的支持,比如来自家庭、朋友等个人或群体的支持、理解、爱等。也许还有些别的方面,不过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以后再单独写一篇文章来阐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