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整个观影过程是哭笑各半,对于从不爱看摔跤比赛的我竟然也被电影中比赛的镜头深深的吸引住了,有时甚至感觉到自己在暗暗的给主人公使劲!140多分钟真的很快,感觉没看够,以至于电影大厅灯亮了还久久舍不得离去。
马哈维亚·辛格是印度国家的摔跤冠军,他的梦想是有朝一日能站在世界的领奖台上,为国争光,但他却因为生活所迫放弃了摔跤。多少个夜晚,他站在那一墙的荣誉奖章奖杯面前久久不肯离去,是的,自己不能继续往前走了,他将梦想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他希望他的儿子可以替他站在世界最高的领奖台上,可现实却是:即使是全村人都在给辛格找生儿子的偏方,而他们夫妇倆也全都照着去做了,但上帝却赐给了他四个女儿。伴随着他将自己在摔跤生涯中所获得的所有奖章奖牌证书放进箱子痛苦的锁上的那一刻,辛格彻底的放弃了子承父业的梦想。
《摔跤吧!爸爸》观影感日子慢慢的过,有一天他的大女儿吉塔和二女儿巴比塔将邻居的男孩打得鼻青脸肿以至于男孩的家长找上门来时,辛格眼里重放了光彩,他以职业的眼光发现了他的女儿遗传了他的良好基因,于是他决定自己当教练,培养两个女儿成为摔跤手,为国家拿下世界级的金牌!印度是一个男权社会,在辛格做出决定的那一刻起,他其实是开始了与他周围所有世界的抗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一家人忍受了别人的不理解与嘲讽,两个女儿被迫剪掉长发,留着寸头,穿着男孩子的短衣短裤,她们不但因为超强的训练全身疼得睡不着觉,还要忍受别人异样的目光,刚开始,吉塔和巴比塔也曾想办法反抗,她们调慢爸爸的闹钟躲避训练,借口头上长了虱子拒绝摔跤,训练时故意不使劲输给堂哥好让爸爸放弃,或许那时她们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不该暴打邻居男孩!直到有一天两姐妹偷偷跑出来参加同村女孩的婚礼,那个14岁的新娘对她们说了一番话后,姐妹俩才从内心里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那一刻她们眼神中透露出的是坚毅、决心和渴望。爸爸的梦想成功的成为了姐妹俩自己的梦想,最终,尽管过程艰辛不易但结局圆满,吉塔和巴比塔都站在了世界最高的领奖台上,影片中,望着自己国家的国旗升起,在国歌声中父女三人相拥而泣的镜头深深的印在了每一个观众的脑海里!
《摔跤吧!爸爸》观影感或许许多人不认同这种“强权式”的父亲,他强制要求女儿完成自己未尽的事业,他对女儿的训练近乎疯狂,从人性上来讲,父亲以自己的意志行事真不可取,但是,从当时印度的特殊环境,女性的社会地位来说,女孩过了14岁就要嫁人,以后的生活就是相夫教子,她们的生活本来是无从选择的,但正是父亲以这种强权的方式,给了毫无选择机会的吉塔和巴比塔一种全新的,有多种可能性的生活。正如14岁的新娘所说:我倒是希望神赐我这样的父亲,至少你们的父亲为你们着想,这里的女儿是为家务而生,一旦我们到了14岁便要嫁为他人妇,甚至是嫁给从未谋面的人,你们的爸爸重视你们,他和全世界对抗,为你们忍辱负重,还不是为你们能拥有自己的人生,这有什么错呢?你们的爸爸虽然像个暴君一样的苛刻,但是他是把你们当做自己的女儿,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们着想,想让你们能够在未来主宰自己,把选择的权利把握在自己的手里!
还有更为关键的一点是,辛格其实是做到了因材施教,他发现了女儿的摔跤天赋,并不是在那里无理由的瞎折腾,所以,从这点来说,他是难得的伯乐!他知道自己的女儿是摔跤的材料,不培养很浪费人材,虽说训练的过程很苦很不易,但总比孩子一生碌碌无为要好许多,所以说,辛格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并没有错,一者,孩子有这个天赋和条件,其次,为国争光就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的接力下去的!
《摔跤吧!爸爸》观影感
看完影片,对比我们国家现在被大多数人痛批的这种近乎疯狂的,填鸭式的,唯分数论的迷茫的教育真的应该反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父母应该以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孩子,引导孩子,让他去做自己感兴趣,有潜力的事情,而不是随大流的逼自己的孩子哪个行业前景好就去学这一块相关专业,其结果是孩子踏入这一领域完全不知道学什么,完全不知道学后去干什么!同时,选择好目标后要用爱,用尊重,用以身作则去培养孩子吃苦耐劳,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韧品质。 当然,天下没有最理想的父母,也没有最完美的孩子,同样也没有最理想的教育,合格的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个自由意志的教育,让孩子有空间去选择!让孩子有动力去奋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