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个人战”——由电影《巴顿将军》浅谈传记电影特色
电影《巴顿将军》讲述的是二战期间美国一位桀骜不驯,身经百战的将军在美军溃败的困境下以独特领导方式取得卓越功勋的传奇故事。一直以来,传记类电影不在少数,每个故事的传奇人物都用他独特的个人魅力和个人精神鼓舞或是影响着人们。如何将一个名人的一生浓缩有其代表性的故事传播给观众?就这部电影我简要谈及个人的结论。
人物和历史的形影不离
传记类作品基本鉴于真实历史。所以传记类的电影大多是一位人物谱写了历史,创造了历史,留下历史印记。一部传记类电影不只是讲述一个人物,更是交代了一整条社会背景。巴顿将军将军的卓越事迹也让我们间接了解二战,了解战争。而历史的走向和人物的走向也紧密相连。多数传记类电影中的人物基本不是从逆境到顺境便是从顺境到逆境。而人物所在的社会可能和人物走向一致也可能和人物走向相反。人物和历史走向的不同也决定着人物的命运不同。巴顿将军的故事由逆境到顺境,可电影中人物的命运的走向却往下坡走。战争虽然结束但从电影结尾能预知到巴顿将军从威风凛凛的将军变成孤身一人。
鲜明特征推助戏剧故事
传记类电影中的人物有鲜明的人物特征,甚至会是人们口中的“怪胎”这些人物总会与周围人行为不同有唱反调的地方。巴赫将军便是这样一个人。他桀骜不驯,他激进,好战,即有严格的一面又可以对士兵和善,爱憎分明。只要自己坚定不担心外力的打压不惧怕个人的损失。所以当处理外交方面时他毫不伪装的言语总在国际上引起风波。正是这样鲜明的性格特点才更推助了戏剧化的故事。我们不知巴顿将军是否讲过我们所知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事件,但是从他的脾性更给创作者二次创作的方向,也使一部历史人物的真实人生更戏剧性传奇性展现在荧幕上。
事件选材的代表性
电影表达的故事涉及时间跨度虽长,但故事内容却要压缩。尤其是传记类电影更要选出人物典型精彩事迹。很多传记类的电影是从人物成长时间发展的,从童年,壮年到老年。但有些却相对集中,从一个人物一个阶段的重要的几件事详细写起。个人认为这更能把一个人物的一个点放大描写,把人物写的更为真实,故事也相对集中,观众的投入视线也集中。巴顿将军就主要以二战美军困境阶段写起,将战场上巴顿将军的军事谋略展现的淋漓尽致,也最具巴顿将军戏剧性的人生历程,巴顿将军的“个人战”结束了,他也从辉煌多人拥戴的将军慢慢到孤身一人。
从电影《巴顿将军》简单总结三点个人感受,了解传记电影一些共同点,除此之外,影片片头长达五分钟的演讲也成为经典的一幕,这也更是传记类电影的独特魅力。
传记作品中的主观色彩———浅谈《苏东坡传》
这本书主要讲述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生平事迹,使读者领略到苏东坡的个人魅力。对于传记类书籍要尽量尊重史实,客观性强一些。而这本书加入了很多主观观点和文学性,使这本传记书有别样的意味。对于本书的涉及方向我大致分为两点。
从人到国家,到中国文化。虽是苏东坡传,但书中从第一卷就概括了许多文学大家,虽是为后文讲述苏东坡做铺垫,但这也为后文涉及中国文学以及政治上的事迹做铺垫。这本书有较强的文学性,涉及面也相对广阔,就从“三苏”进京这一路的描写就大致能想象三峡一带的优美以及险峻。能从苏东坡了解到中国地貌文化,地域文化之外,还继续着从人到国家政治。历史上“王安石变法”是不得不说的事迹,也是苏轼政治官场上重要一章,更显示苏轼崇高的,无所畏惧的气节。可在这一卷中苏轼的描写并未占据大量篇章,反之将当时官场政治的全貌写的极为详细,甚至从这一卷中读者意外能了解到王安石的脾性和人物形象。因此说涉及甚广,但是似乎也夺去了一些主角光环。
第二点,因为多为主观叙述,所以个人崇拜色彩相对重些,因此相比较苏轼文学上的造诣,更注重写苏轼精神上,气节上的方面。不难从书中得知苏轼豪放,不羁,乐天,为人处事上也一视同仁,雅俗共赏。除此之外,也叙述其哲学上有独特的见解。总之读完之后,苏轼正面的事迹比反面的讲述的比重大。但作者的叙述方式时而将白话和文言结合,使文章读起来有一定趣味感。
总而言之,处于作者的自然流露使读者看到了这位著名文学家的不同面孔,也领略到别样的魅力。
无论是电影还是书籍,传记类作品都有同样的目的,展现人物的伟大事迹,以个人带动并影响群体,让其精神流传千古。这便是传记类作品的影响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