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是我人生中读完的第一本人物传记。
这本传记妙在它承载的人物本身于我有着巨大的魅力,而作为承载物的语言更让人物和我之间的联系愈发深刻。
换句话来说,我本就喜欢苏东坡,这本书让我更加喜欢他了。
读苏东坡一个人,可以读到丰富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文化本身也许深奥,但当它们通过一个鲜活的人物表现出来,就显得更易为你我探索。
苏东坡对于大自然的喜爱符合中国人一贯的“天人合一”思想,他能在身处自然之时感悟到人的渺小龌龊,感叹于天地造化,而生出归于自然的辽阔与喜悦。
一个人终究是有限的,无论是他的年岁所能至,还是他的思想所能及,而当他将自身与自然相融,与天地为伴,就拥有了无穷无尽的视野与荣光。这种闲适恬淡的阔达之风,苏东坡在阅读陶渊明的作品时有所品尝并增益,同时也是道家思想在他身上的体现。
我最爱他那句“初被酒以行歌兮,忽放杖而醉偃。草为茵而块为枕兮,穆华堂之清晏”。
一个秋天的下午,当我拖着一双看上去和常人无异、其实忍受着长期钝痛的双腿从医院的大楼走出,躺在花圃旁的大理石砖面上,我忽然感受到了“草为茵而块为枕”的喜悦与快意。
我没有醉,也没有睡着,只是当我闭眼可听见耳边拂过的风声和细碎的脚步声,睁眼可看到头顶的树叶在微风和阳光中摇曳,忽地觉得病痛也不过如此,我这一刻分明是这世上最快乐的人。
苏东坡有一个很鲜明、又很令人敬仰的人格品质,就是他身上的豁达与乐观。
他一生仕途浮沉,可无论身处何种境地,苏东坡总是在用一种超乎常人的积极心境来面对。这或许与其天性有关,也应有他所知晓和践行的哲学之功劳。
面对老友对他被贬之遇的来信慰问,他说自己虽然又老又穷,但“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生死之际”;以老病之躯身处当时“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的海南岛之时,他仍为自己”尚有此身付与造物者“而保持着诙谐达观。
林语堂的文笔正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苏东坡的超人才华与独特品格,阅读时似可体会到作者在写作本书时的愉悦心情,他好像离苏东坡很远,又好像离苏东坡很近,远可旁观其一生境遇,近可呼吸其所闻空气。
于是读者如我也又似远又似近地阅读完了这本拿起来很轻、放下时觉得胸中充沛的“有缘之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