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简书已经一年多了,文章不管从字数,还是阅读量上来看数据并不好看。在过去的时间里,自己也只是一个人写的不亦乐乎,并没有对文章的质量进行复盘。总的来说,就是一个人在“自嗨”,为什么我写的自嗨类的文章没人愿意看呢?
01没有吸引人的标题
标题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章的阅读量。俗话说:“人要衣装,佛要金装。”标题也不例外,标题就是文章的脸面。文章内容写得再好,标题让读者连点击的欲望都都有,也是白搭。读者没有义务通过你不吸引人的标题,去发现你文章的内在美。我从自己的50多篇文章中,选了几篇文的标题出来。(在这里做个小调查,有哪篇文章的题目让你有读下去的动力呢?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这还是挑阅读量比较高的几篇拿出来看的。
就好像孩子都是自家的好一样,当一篇文章被敲出来时,心底会涌现出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觉得自己的文章无可挑剔,标题也相当不错。可当去专题投稿被拒后,会沮丧那么一下下,甚至暗骂专题主编有眼不识金镶玉。然后,将热情继续投入到下一篇的创作中。
如果,将自己从作者思维切换到读者思维,问一下自己:看到这样的文章标题,我愿不愿意读下去呢?
做为一个看官,也许前两篇我还有读下去的欲望,后面的就算了吧。看着这样的标题,我会衡量:这样的文章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又不能从中收获到什么,为什么要将时间浪费在这里呢?更可悲的是,也许这样标题的文章脸出现在读者视线内的机会都没有。
下面是我从简书的热门专区里面随机挑选的几篇文章标题:
1.单词都不会背,你还想学好英语?词汇量过万的5个狠招
2.赚大钱的人,很少有靠努力成功的
3.逃离北上广后,我找不到对象了
4.读过最烂的二本学校,我也曾体验过你的堕落与挣扎
第一个就属于“干货”型的标题,直接告诉你通过5个狠招,单词量过万,以“利”诱人。
第二个标题,看到后你会不会纳闷,觉得和自己现有观念产生的冲突,赚大钱,不靠努力那应该靠什么呢?第三个,为什么离开了北上广,就找不到对象了?一旦好奇心被作者吊起来了,还愁文章不被打开吗?
第四个标题,二本,堕落,挣扎这些词语是不是恰好能引起正在看文的你的共鸣呢?想不想看作者是怎样从堕落与挣扎中挣脱出来的呢?以共同经历引起读者共鸣。
那么怎样可以写出好的标题来呢?
A.给你的好处加上个期限(这条好处适用于干货文。)
例如:四个月六级550+,我是如何做到的。(如果时间改为两年,你还有多大兴趣呢?)
B.制造反差,引起读者的兴趣。(上述标题2/3)
C.揭伤疤,戳痛脚,引起读者的共鸣。(上述标题4)
注:写标题的方法借鉴自简书作者纪三三《学写作:从标题、内容、排版、实战一次性教你写出好文章》。
给你的文章想一个好的标题,并不是让你做标题党。标题党标题严重夸张,帖子内容通常与标题完全无关,只是为了博人眼球。而好标题则是对你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以一种更为恰当的方式传播出去。
02写这篇文的目的是什么呢?
如果说一个好的标题,给了读者点击文章的意愿,那么你的写作目的,也就是读者的收获则决定了他们是否愿意关注并认同你。
在最初写文时,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时:通过输出文章倒逼输入,将读者传达有价值的观点,通过写作建立个人品牌。
可是,在执行过程中却成了,为了完成与写作小组小伙伴们的约定,应付差事,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作,初心被丢的远远的。
再度切换回读者思维,问一下自己,能不能回答上来这样一个问题:通过阅读我的这篇文章,读者收获到了……,或解决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或打开了学习什么的新思路等等。如果不能回答上来,那么这篇文对于读者来说等同于没有价值。
一篇好的文章可以达到解决了读者的问题,或者令读者的观念发生改变,并付诸行动的效果。
纵观我的文章,绝大多数都是拍脑袋拍出来的随心之作,将大脑中的想法以流水账的方式用文字呈现。
我曾纠结过这样一个问题:写作到底要不要迎合读者的口味?有人说,作者迎合读者太功利。但我想说,这要看作者的写作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只是想写些给自己看的文字,那么完全可以以一种私密化的写作方式。如果想传达自己的观点,那么就必须要对读者友好。作者要为自己的观点负责,经过深思熟虑的,核心内容不变,以一种易于被大众接受的方式传达出去。目的就在那里,只不过,过去的方式变了,皆大欢喜。
所以,在自己写文章时,落笔之前将写作目的列出来;在完成后,将文章读上几遍,反复追问追问写作目的是否达到。
03文章逻辑结构不合理
这里的逻辑结构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文章整体的框架安排,另外一层文章的每一部分(段落)是否按照一个中心句来展开写的。
把自己的文章扒出来看,如果你问我:你的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完成的?我会说只想着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跑题就可以了。
走错了方向,即使你有火箭一般的速度那又怎样?只能让你离目的地更远。在学习前先问问自己:我要学习的这个东西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什么?如果不知道,先看书、向人请教,尽力把这部分搞明白再说,然后行动起来事半功倍。
这是从自己的一篇文中摘出来的。
这个段落是整篇文的中心,我把它单独拎出来,给人的感觉:空话没有分量,没有数据与令人心动的例子作为支撑。
在《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中,第一个原则就是有关结构方面的“自上而下”的:首先告知读者文章大意,再提供支撑观点的实例或细节。按照最重要,次重要,次重要,最不重要的部分往下写。
我认为一篇好的文章应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这里森林就包括标题,写作目标,整体框架(结构安排合理,情节引人入胜),风格;树木包括:文笔,措辞,细节描写,人物形象等。
没人看,从这些方面进行自检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