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喜气洋洋的虎年春节,孩子们都拿到了属于自己的或厚或薄的“毛爷爷”,孩子还小的压岁钱自然归父母打理,孩子大了的压岁钱就归孩子所有了。其实,孩子早一点接触到金钱是有好处的,例如:学会花钱一方面可以帮助低龄的小朋友认识数字和学习基本的加减法,另一方面还能锻炼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关于钱的计划管理能力。我一点都不反对发压岁钱的传统习俗,也不反对通过发压岁钱表达父母长辈对孩子深沉的爱,但需要提醒所有的父母和长辈,对孩子而言,金钱是一种非常糟糕的奖励形式。
压岁钱有句古话:万恶钱为首。
01
有这么一个著名的故事:主角是一位年纪比较大的学者,配角是一位喜欢踢足球的男孩子,老人不想让男孩儿在自己家门口踢球,所以想了个办法,他对这孩子说:你每天来踢球,我给你钱。于是,第一天男孩儿得到了25美分,第二天15美分,第三天5美分,第四天这个男孩儿没来,因为他嫌老人给的钱太少了,“我没必要为了他来这里踢球”!老人就是用给钱的方式成功赶走了男孩儿,可见金钱有另一层你不轻易能观察到的一面。
02
“好好学习,我才会给你零花钱!”
“这次考试脱离倒数前十,我就会给你买最喜欢的玩具!”
“不玩游戏,我就带你去买最喜欢吃的巧克力!”
“要听话,否则就不给你买冰淇淋了!”
以上这些话,是否是现在的父母轻易跟孩子交流的内容?手头上的钱,是否就这么真实地发挥了对孩子管理的作用?
孩子会想:“今天我为了零花钱学习,以后我有钱了(爸妈不给奖励了)就再也不学习了!”“如果我成绩不好,爸妈就不给我买我喜欢的东西了,他们爱的是成绩,而不是我!”
心理学上对此有个专有名词叫作“过度合理化效应”,证明不是给的奖励机制够多就会获取成功,而是会出现外在奖励削弱了内在动机,出现预期结果不达标的情况。
还拿前面那个踢球的男孩举例:男孩儿的内在动机是喜欢踢球,外在动机是老人给钱踢球,随着外在动机给钱越来越少,男孩儿的内在动机也随即发生了变化,好像踢球就是为了拿到金钱,喜欢踢球的内在动机不见了!
快乐来自真正的喜欢如果孩子长期受外在物质奖励而学习,那他必然会出现遇到学习困难就退缩的情况,同时由于内在没有培养起来热爱学习的感觉,永远培养不起来自驱型学习,很容易产生厌学!
孩子们为了某个可以用钱买来的奖励而做事,不仅会让孩子习惯奖励,需求愈发难以满足,还会导致孩子为了得到奖励而低三下四取悦他人/父母,丧失本真;一旦得不到,孩子更容易破罐子破摔、自我放逐。
03
物质奖励,本质上,其实是一种控制孩子的行为,父母希望通过这种奖励达到自己想要的某种目的(也许这种目的是出于对孩子好)。如果没有物质奖励,我们又要如何对待我们的孩子呢?爱他,理解他,支持他,这会让孩子能回归他自己:“是猴子就爬树,是鱼就游泳”,他快乐成长,你也欣慰。
关注孩子的内在动机。下一次当你的孩子完成拼图的时候,请不要只是说“宝贝,你真棒!”而是尝试这么夸他:“宝贝,你喜欢拼图吧,拼这么多块你一定下了不少功夫!”这样的夸奖,会让他更愿意去尝试下功夫的事情!
学会用合适的词语表扬孩子。下一次当你的孩子会自己穿衣服的时候,请不要只是说“宝贝,你真厉害!”而是尝试这么夸他:“宝贝,你会自己穿衣服了呀!你知道吗?这就叫自立!”这样的夸奖,会让他更愿意去尝试自立的事情!
尊重和允许他做自己。下一次当你的孩子不肯吃青菜的时候,请不要只是说:“宝贝,多吃青菜身体棒!”而是尝试这么告诉他:“宝贝,你知道吗?妈妈小时候也不喜欢吃青菜,姥姥那个时候也天天让我吃,这让我很烦躁!”拉近关系,理解他,尝试让食物看起来更有趣更美味,这会让他知道你对他深层次的爱!
回归天性教育孩子是一个亲子共同成长的过程,“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于每个父母而言,在孩子教养这条路上,都是任重而道远。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做一件事情,可能更多需要思考如何引导孩子对这件事情产生兴趣,逐渐通过内化的过程,让孩子喜欢上这件事情,才能长久。简单粗暴用奖励的方法,就像是饮鸩止渴,最终伤害的是让孩子长久热爱的内在动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