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王校在橄榄树讲小古文中的寓言故事,听了两节颇有感想。是我对于理性,对于智慧,对于我们课程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想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人,还有现在外面大部分教育,对于寓言的认识恐怕就是读读故事,背背寓意,知道讲得什么道理就可以了。这个道理不管和孩子有没有关系,孩子是否理解都记住就好了。可是,听了王校的课之后,我对于寓言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首先,寓言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既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就要想办法把这个和孩子生命接续上。那就关涉到我们上寓言课的目的了。这个大的宗旨弄明白之后,我们才能开始去想下位的如何上好寓言课的策略方法问题。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上寓言故事?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提升智慧,何为智慧,这是大概念,它其实就涉及到了哲学命题。也就是说,智慧这个词离哲学比离语文要近。可是作为语文课如何能够在提升的智慧的同时兼顾语言文字的学习呢?我觉得王校做得很好,就是让这些寓言故事作为古文出现,这样既能训练句读,训诂,以达成基础目标,也能对寓意进行探讨,提升孩子们的智慧。课堂的流程是挑战单,句读训诂学生自己做。课堂集中对话学生的易出错点。很快就可以就句读训诂达成共识,这样课堂的基础目标就很快达成。那么,课堂的精确部分就是如何把握寓意。也就是说课堂的核心目标在对于寓言的寓意也就是寓言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进行探讨。不可以纠缠于寓言故事本身的对错,或者就这种事件发生的概率或者有无可能发生进行探讨,学生在课堂上似乎很容易就去考虑故事的真实性问题了,课堂比较容易往这里偏斜。寓言是什么?莱辛说,就是一个道德说教,寓言就是借助于一个故事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必须牢牢记住这一点,所以课堂上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寓言的寓意和学生进行对话。当我们谈寓意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个寓言故事的写作背景,也就是作者最初编造这么一个寓言故事是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样的道德训诫。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那么,如何知道作者的写作意图呢?那就需要知道它出自哪里,作者是谁,作者是写给谁的,甚至于这个作者的价值观是什么。最近,他们讲的是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有些选自韩非子《五蠹》,像《守株待兔》。有些出自《战国策》:比如《狐假虎威》《鹬蚌相争》;有些出自《吕氏春秋》,比如:《刻舟求剑》。有些出自《伊索寓言》:《龟兔赛跑》。当这些寓言故事出自古代典籍的时候,我们需要知道写这部典籍的人是古代诸子百家的哪一家,这一家的主张是什么,和其他家相比,优势略势有哪些?这些是作为综合部分出现的。我们对于要讲的寓言故事了解的越深刻,对于它产生的背景和作者了解的越多,就对寓言的寓言把握的越好。
最后一步:也是最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读这些寓言故事,每一个寓言故事都会有一个道德说教,这个道德说教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何指导意义。或者说,在我们今天生存的这个环境下,你从这则寓言里读出了什么。还有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那就是:你今天从这则寓里读到的寓意,这一步就是和学生的当下结合,我们所有的课程都是要和学生接轨的,最终是要落在学生哪里的。最终,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是:读出的道德说教是不是就是唯一真理呢?这个是需要辨析的。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都是有它的特定的背景和特定的对象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提高,可能这些看起来的真理有一天也会被推翻。总之,读寓言故事,是为了提高智慧,而不是记住寓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