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观察日记7
秋实(网图)2020年3月30日 星期一 雨
每天吃饭,我的饭碗里总是吃得很干净,不剩一粒米饭。虽然有时家人不予理解,但我仍坚持我的习惯。
这个习惯缘自于祖母和父母。小时候我吃饭,就受到他们的口头教育,或者自身示范。
在小时候的饭桌上,我常常看到祖母将掉到桌上的饭粒捡起来,放到自己的口中吃。这些情节,在我的记忆里很深。
祖母和父母这一代人,都经历过了解放前和三年自然困难时期,知道无粮挨饿的艰辛和苦楚。他们对粮食都十分珍惜。
在老家的这段日子里,我目睹了年迈的父亲两次晒粮的过程。现在父母年纪大了,责任田没有种了。平常吃的米面,都是哥姐们,或者母亲上街买回来的。
父亲晒粮,当然不是晒这些吃的米面,而是几十斤小麦和七八十斤玉米。这些粮食是用来喂鸡的。小麦是找邻居花1斤1元买的,玉米则是父母在门前的园田里收获的。
父亲说,不晒的话,怕它们霉了,多可惜!
经过一天的日晒,这些粮食显得更加干燥了。我帮父亲一一收拾妥当,装到了老屋的大缸里。
父亲跟我说,前几天清理大缸,才发现前年的半缸玉米都长霉了,太可惜了!是我装在大缸里,你大姑不知道,每次都是我在搲进搲出。前年我生病住院了一段时间,回来后,就把它给忘了。真是怪我啊!
“这一百多斤粮食,我要多晒几次,再也不能让它们霉了!”父亲的脸上一直带有歉疚的神色。
我“安慰”他:“霉了就算了。不就是几十斤玉米吗!您也不必一直放在心上。再说,您后悔也来不及了啊!”
“你不知道,这几十斤达苞(方言,指玉米),放在五九年、六0年,那可是救命粮呢!”父亲说。
父亲的心里,三年困难时期的情形一直深深地装着。他向我讲述了一九六0年他回乡探亲所见所闻及去集市上买粮的经过。
父亲和同村的长辈良浩爷一同从武汉坐客车回到钟祥。一下车,叔侄俩就匆匆往家里赶。县城离家有60多里路,那时没有客车通到乡镇,人们出行全靠一双脚走路。
他们两人凭着脚力,走到中山直河边,天色已暗了下来。叔侄俩搭船过了直河,在河边码头边找了一家小旅馆住了下来。
旅馆里已经没有粮食可吃,只提供了一人一碗水煮萝卜。问为何无米饭?
店家回答,能有一碗萝卜给你们吃就不错了。你们往上走,过了官庄湖,榆树皮都被刮光了。
叔侄俩不信,心生疑惑:在毛主席领导下,人民怎么能这样缺米少粮没有吃的?
一夜无眠。天刚蒙蒙亮,叔侄俩就起床往家里赶。又走了几十里路,到家时,天已大亮。
父亲一进家门,看到他六七岁的小弟,即我的小叔,正倚着门框在吃炒熟的棉籽。祖父不在家,因饥饿身体浮肿,在附近的高庙小学里住院。
父亲一阵心酸,知道家乡真的是在闹饥荒了,也明白了部队里的战友买饼干往家里寄的真正原因了。
父亲拿着从部队上带回来的全国粮票,和祖母赶到集镇上去买粮。粮店里无米可卖。父亲不信。粮店站长说,你不信,我把仓库打开给你看。
父亲看到仓库里确实无米,只有一些稻谷。父亲买了一袋稻谷,扛回了家。
祖母用碾子将稻谷碾碎,簸出了谷壳,留出了白米。这大半袋白米,被祖母收拾珍藏。一日三餐,菜加米做成菜粥菜饭,算是为家里度春荒解了难。
“哪个时候,买啥都要有票。买米无粮票,不行。哪像现在啊,市场上自由得很,只要有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父亲说,“这次大瘟疫,一天十几亿人要吃饭,国家还没有缺粮,不简单啊!”
我跟父亲说:“国家有储备粮,还有进口粮,是可以满足全国人的需求的!”,
“不过,你回到上海后,还是要在家里备些粮哟。不知道这个瘟疫还要搞多长时间呢!”父亲有些担忧,“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哟!”
......
父亲的话,有道理。我们买米都是网上买的,适当地储备一些,也是可以的,免得隔三差五地在买粮。
回到上海后,我看家里的粮还有大几十斤 呢,够一家三口吃上一段时间的,不着急买。
昨天,我看到一则信息,摘录如下: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部分粮食出口国传出限制出口的信息,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王辽卫28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表示,我国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供求总体宽松,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也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
目前我国谷物库存保持较高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较为坚实。2019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稳定,粮食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同比增加594万吨,增长0.9%。总体看,我国粮食供求总体宽松,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也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主要出口国采取限制出口措施,可能会加剧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波动,但对目前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不大,有利于消化不合理粮食库存,减轻国内部分粮食品种库存压力。
但愿如此!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田间管理(网图) 收割(网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