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日
2015年6月房子装修,一共4波人,水电、泥工、木工、油漆。
印象最深刻的是油漆工。
3个人一个组,速度快,普通100平的房子,腻子1天刮一遍,第二遍最少隔一天,因为要等干燥。所以,第二天,他们就去另外一家。最多的时候,差不多10个工地同时开工。
他们年纪差不多,最大的80年的,最小的84年,比我也大不了几岁。
年纪相近,话题就多些。尤其是80年的那个,老肖,话尤其多。
我问,干了多久了?
他说,18岁就出来干了,现在35了。
我说,那十好几年了,老师傅了,这个应该还是挺挣钱的吧?
他说,还行。
我说,一年起码20几万吧?
他说,差不多吧,够用。
看来我说少了,起码30w起步。后面看他开了一辆大众帕萨特,也印证了。
我说,你们不止跟一家装修公司合作吧?
他说,嗯,只要忙得过来,活不愁。
我说,房地产火爆,装修市场也跟着火。学你们这个难吗?
他说,难啥,就是细工出慢活,半年就可以出师了。
我说,啥时候我跟你们混,带我做装修去。
他说,别,你这大学生还干这个。这个行业,累、脏,虽然来钱,但是一般年轻人不愿意干。以前,我们跟着师父带,要天天孝敬的,现在找个徒弟都难。
你看小张(84年的那个),都算年轻了。20多岁的很少,他们宁愿到写字楼里面,拿3000块的工资。
真有道理。
现在很多年轻人,要是真愿意出力气,贴瓷砖、改水电这一类的活,收入都还是不错的,一个月怎么也不会少了1w。
这些技术活,年轻人越来越少了,都宁愿待在格子一样的办公室里面。其实在国外,这一类技术工人,收入都很高,一个月两三万。
相信,在未来中国也会走上这条道路。
反过来,普通写字楼白领,做一些复印、统计、报表之类的工作,没有技术含量,迟早会被替代。
说到装修,甲醛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所有人都认为,新房子那股浓烈味道就是甲醛。
给大家科普一下:甲醛是无色无味的。曾经在知乎上面看到一个帖子,关于甲醛的百度百科编辑词条,清北的学霸们,要坚决捍卫甲醛无色无味,百度词条被几方人反复修改。
那,我们新房装修后出现
的味道是什么?
苯!
不是笨蛋的笨,而是苯。
甲醛的最低释放温度为18度,当超过18度就开始逐渐释放,温度越高释放越快。
传统的绿植、活性炭、茶叶、柚子皮这一类所谓的去甲醛措施基本没用。
那现在广告打得震震响的,甲醛去除甲醛方法,怎么样?
我觉得,就三个字:智商税。
甲醛,主要是粘合剂里面的必备成分,是不可能去除掉的,而且甲醛的释放是一辈子的事情。只不过,在最开始的时间里,它会快速释放,浓度有可能会超标,后面几十年里面释放的浓度可以忽略不计。
真正有用的办法是什么?
通风!
有了空气流动,甲醛自然就散出去了。
当时,我家里装好已经冬天了,采取的措施是
关闭门窗一天一夜,空调开到30度,然后在敞开一天一夜。来回大概重复了十多次。
为了除甲醛的事情,跟家里人还吵了一架,他们坚持要买除甲醛的产品。
看到淘宝里面各种除甲醛的卖得火,结合这次疫情的双黄莲蓉月饼,看来国人的科学素质有待提高。
也难怪。
到现在为止,读过大学的人口在全国占比也不到15%。
以前很火的碱性水。
一看就是骗局。
胃酸里主要是成分盐酸,pH值
0.9~1.5,典型强酸,碱性水到肚子里去,还剩下什么,初中化学知识都看得懂。
建议大家看看方舟子的科普文章,印象最深的一个事例:一个人问方舟子,野菜可以吃吗?方舟子说,几千年的筛选都没进入人类食谱,肯定不能多吃,有害。
这段时间,我不刷抖音了,都是恶搞、演小品之类的,看多了就厌倦。在未来,搞笑类视频竞争会越来越大,段子大家都会抄,就看谁演得更好了,相当于是全国一个平台竞争,比考清华都难。
反倒是樊登读书这一类严肃的节目,愿意每天关注。定位于“有用”这一类的,会长盛不衰。就拿百度和知乎对比,有专业的问题,大家还是愿意搜知乎。想一下,你有多久没有用过百度搜索了?
昨天,晚上凌晨,一个女生把我QQ空间的文章都翻了一个遍。
觉得好奇,我就主动跟她聊天,想看看是个什么样的人?
她说,有些道理跟她共鸣,被触动了。
这句话,我自己咂摸了很久。
其实,我还没找到自己写文章的意义在哪里?
也许,她的这句话,就是。
想起了一个知乎大V的话,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见闻、想法、专业。
见闻,就是你看到的,记录下来。
想法,就是你对一些事、一些人的看法。
专业,则是对某个领域有着深刻的研究。
作为我而言,没有行走万里路的条件和实力,也没有深耕于某个领域研究,那也就只能通过自己的文章,表达自己的想法。
回到主题,大部分人不缺钱,实际上,你比想象中有钱,当你月收入过万的时候,就超过了80%的人群。
仔细思考这句话,有漏洞。
80%的人群里面,包括哪些群体?应该有儿童、在校学生,这些基本上都是零收入。网上一组数据2014年统计14岁及以下的儿童占
16.49%,哪怕你收入1块钱,也可以超过他们。
所以,上面的那句话错吗?
没错。
但是,经我这么一说发现不对劲,是吧?
春秋笔法。
这个套路,其实时刻围绕在我们的身边,尤其是工作中有人甩锅,有人抢功劳的时候,常用。
为什么,我能够想到这一点呢?
强烈建议大家看一下大前研一的《思考的技术》,麦肯锡的著名咨询师,工作3年就超过了很多前辈。
很多人找我都希望找到靠谱的兼职,能快速赚钱的方式,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
这个世界看似日新月异,朋友圈、抖音、快手,口口相传的都是日入过万的故事,然而真实的世界里却只有年复一年的上班、下班,简单的两点一线。不要被别人虚幻的暴富蒙蔽了,90%的人,都过着类似的普通生活。
代际之间的努力,是可以传递的,我们凭什么靠着自己不聪明的大脑,不勤奋的双手,超过人家3代以上的努力呢?
有句古话,叫穷不过三代。
很多人以为是指,穷人三代过后,就会发达。
告诉你大错特错。
指的是,穷人娶不上媳妇,三代就绝户了。
能够传承到现在,说明祖上也阔过的。
感谢先祖的努力,否则我在哪?
………………………………
特别说明: A、文章非纪实文学,我不一定是我,你不一定是你,切勿对号入座!
B、欢迎关注公众号:叨叔杂货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