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正准备睡觉,看了一下手机,有好几条学生家长的信息,大概一个小时之前发来的。
打开一看,是L的奶奶发来的,说是L的脖子被别的同学划伤了,还附带了两张照片。确实划得不轻,两边都破了。奶奶也不知道是谁打的,孩子不说。我也不知道,孩子也没有跟我说,我也没有觉察到。
我发信息给孩子奶奶,让她一定问一下具体情况。在等待奶奶信息的空隙,我在想谁干的呢?也没有人向我反映同学之间打架的事啊,一直到晚自习前,一切正常,等物理老师来上课时我才离开教室的。这些家伙都学会了闷声干大事了?忽然,头脑中闪出一个名字,C,莫非又是他?这孩子个头很高,喜欢一言不合就喜欢拳头相向,尤其是对那些个头比较小的孩子,这个学期已有好几次,情绪特别容易激动。
这时L的奶奶的信息发来了,果然是他。事情发生在吃晚饭的时候,因为站队引起冲突,具体情况奶奶也不大清楚。我先安抚奶奶,并表达了歉意,让她赶紧给孩子擦点药,我来联系C的家长。
给C妈妈发信息没回,后来打电话,听到电话那头不时传来C的怒吼声,应该是他与妈妈都看到我发的信息,母子之间有过交流。这孩子又很容易地爆发了自己的脾气,星期一还因为周末与爸爸发生矛盾不愿来学校,让妈妈向我请假,理由是发烧,我没想许多就同意了,因为近期感冒发烧的又特别多,我认为他是真的生病了。星期二课间来到我办公室说想跟我聊聊,我同意了。他说他根本没生病,是生气了,生父亲的气。孩子父亲常年在外,我没见过,是对他家家访大致了解了一点孩子父亲。脾气暴躁,不会挣钱,对孩子基本没尽过什么做父亲的责任。这两天回来了,因为孩子看手机的事辱骂孩子。这孩子以前的手机瘾特别大,不过现在有很大的改变,听他妈妈讲现在周末看手机也基本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归还手机。我觉得这是C极大的进步,应该夸奖。但他爸自己在家一味地看手机却容不下孩子看手机,于是父子俩大闹。
了解了这些后趁没课时间去他妈妈那去了一趟,事情跟孩子告诉我的差不多。我跟他妈妈说,这孩子可能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控制不住情绪、性格暴躁的人,往往都是因为内心缺乏安全感所致。这种人的性格特征,往往很可能和自身的原生家庭有关。孩子妈妈承认家庭环境确实是造成孩子性格的主要原因。父亲暴躁,妈妈忍气吞声。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就会慢慢地习得并内化父亲的模式,长大了,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同时攻击自己。这就是心理学上常说的:既认同,又防御,既自我攻击,又攻击别人。他其实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发起火来只是一种“纸老虎”的虚张声势,是对恐惧的一种掩盖。
没想到来学校还不到一天就又发生事情了。我在电话里让他妈妈先安抚好他,先睡觉,事情明天再处理。
早晨快七点了,C的座位还是空的。我打电话给他妈。她妈说他不想来学校了,害怕控制不住自己又会伤害别人。果然,事后冷静下来,他会检讨自己,甚至过分自责。早读课交给英语老师后,我去了他家。他斜靠在床上在看课外书。见我来了,他放下手中的书坐直了,我让他把厚外套穿上。我坐在他床边,跟他聊了很久。
“我知道因为这件事你很内疚觉得自己没处理好,老师也觉得这个行为很不对,但正因为这样我们更要去面对,要去想办法补救,逃避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糕。越是觉得自己控制不住情绪,越要到人群中去学会控制情绪。”
“先起床,去上学。”
我离开他的房间,站在屋外等他。还好,不一会他就出来了,拿起书包跟我一起来学校了
自习课上,找C和L出来问明事情的缘由。差不多就是因为买饭插队,两人都意识到自己的不对,也原谅了彼此。
我让L进教室了,让C留下来,怒火之后的他是那样的温顺。
“很难过,是吗?”
他点头。
“C,老师理解你,当情绪出来的时候,有时候会难免控制不住”。我对他说,“发怒的时候如果打人骂人发火都是直接的表达情绪,这种方式对你对别人都会造成伤害。下次再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换一种表达方式,不再情绪的表达,而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情绪,比如,用语言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我很不舒服、我很委屈'等。”
“虽然有些难,但正是因为难,我们才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我又继续说。
他也在下决心:“下次碰到这种事,我一定控制住去打人。”
“非常好,可以表达你的情绪,但一定不是用暴力的形式。老师相信你一定行的!”
话匣子打开后,他也愿意跟我聊很多话,包括学习,包括与同学之间的相处。说着说着还笑起来了,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过去了。
我知道改变他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知道这次的效果会有多久,但我会不断的去巩固。就把这每一次的磨砺当成是自我成长的契机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