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想着继续今天的书摘,但刚才看完一篇关于通勤的文章后改变了想法。
文章的主人公是欧美的一群“超级通勤族(Super Commuter)”。根据2020年中国城市通勤报告,北京居于全国通勤第一大城,平均通勤距离11.1千米,平均通勤时间为一个小时以上。

文中所说的“超级通勤族”的定义是:“他们每天,或每周一两次长距离往返于住所和办公地,通勤方式有飞机、巴士或小汽车等,或是多种交通工具结合使用。” 通勤时间可以长达五个小时,距离可能上百公里...至于交通工具嘛,“打飞的”上下班是真实存在的。
看完以后最令我感慨的不是他们行为的疯狂,而是这背后的原因。在国内,我们都知道在市中心住的好处,吃住班都在这几公里的范围内岂不美哉?所以我们努力攒钱,想早点换一套离公司近一点的公寓,小一点也没关系。而这群超级通勤族中,也有一部分人单纯是为了享受生活。
法国针灸师Kite在伦敦的收入十分可观,但城市的聒噪与熙攘的人群令他厌烦。所以她决定缩短工作时间,平日里回国在法国故居那幽静的庭院与宽敞的房间中,每两周坐一次飞机到伦敦待几天,接待客户。这样做使他的收入大大减少,但他们觉得,如果不能过得舒坦,赚再多的钱都毫无意义。

当然,这个例子非常极端,东西方的国情也大相径庭——就北京来说,即使是郊区也没什么好风景,还是市中心的商场对我来说更优吸引力(我从五环外搬到了四环里,感觉一切都不一样了)。不过他们的举动让我开始思考,我现在每天做的,究竟是自己想要的,还是“因为大家都这样”或者“从古至今向来如此”这些传统主义,让我错以为这是我自己选的呢?
(回归主题)对我而言,通勤时间非常重要,晚上能早点回到家做自己的事情要比居住面积更优先。曾经面试一家996公司的时候,我说工作就是生活,所以不介意加班。还好当初没被录取,现在的我可是把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分的清清楚楚(下班之后一定会屏蔽公司有关的一切,包括老板微信)。工作之外有太多想做的事,想学的东西了,所以通勤的机会成本格外高昂。
但也有过很多时候,事情做着做着就忘了一开始的目的,陷入一片混沌,日日循环往复,最终变得和人群一样麻木,虚度一生。还好每次总能在变得更糟糕之前醒过来,找到自己的位置,打破那些条框。
希望接下来能一直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