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在家庭教育中常常被忽视,但却至关重要的问题 —— 对孩子的过度期待。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在学习成绩等方面的过度关注,其实背后隐藏着我们自己内心未被满足的欲望或者曾经受过的伤痛。
前两天有个来访者,年轻的妈妈带着四年级的女孩儿。因为孩子学习不主动,拖拉墨迹,妈妈忍无可忍,一次晚上十一点,孩子还没写完作业。妈妈忍不住发疯,动手打孩子。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是因为这位家长面对孩子无能为力,觉得自己总是因为孩子完不成作业被老师批评,产生了极大的挫败感,长期积累,尤其是到晚上身心疲惫,导致情绪失控。还有些家长,只要孩子的成绩不是年级第一,或者考试没考好,就觉得受不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父母过度关注孩子的地方,往往是他们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未被满足的需求或者曾经遭受过的挫折所留下的阴影。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和我的爱人都是研究生学历,高学历不是我们的欲望和需求。所以我们从来没有要求孩子一定要上名校,不要求成绩门门优秀。因为我们深知,高学历并不一定就代表着拥有绝对的优势。我们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也明白只要树立了目标,并且脚踏实地地去努力,就不会过得太差。我们更希望孩子能够在一个宽松、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去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良好的品德。
但是我们身上也有所谓的卡点和伤害,比如我更希望孩子努力、勤奋,不能带给孩子松弛感。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发展路径。我们不能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或者未被满足的欲望强加给孩子。过度地盯着孩子的分数、作业,钢琴、舞蹈等,在某一个具体方面过分着力,往往会适得其反。也许表面上看起来,这个指标暂时完成了,但实际上可能压抑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从而带来了更多的问题。
有些孩子在家长的高压下,虽然成绩不错,但却变得胆小怯懦,缺乏创造力和社交能力;还有些孩子可能会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与家长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结果。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想给大家一些建议,我们共勉。首先,我们要学会活好自己。我们要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和追求,不断地提升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当孩子看到我们积极向上、努力奋斗的样子时,他们自然会受到感染和启发。其次,我们要注重对孩子的陪伴成长。陪伴不仅仅是在孩子身边,更重要的是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支持和鼓励。最后,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孩子,而不是单纯地说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我们热爱阅读,孩子也会更容易对书籍产生兴趣;我们乐于助人,孩子也会学会关心他人。
让我们放下对孩子的过度期待,用一颗平常心去陪伴他们成长。让我们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能够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相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们一定会茁壮成长,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