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传播模式和格局,与此同时,媒介失范现象频发。请简述当前媒介伦理问题的表现,并分析原因和对策
新媒体技术一日千里式的发展,在给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媒介失范现象,所谓的媒介伦理失范是指新闻媒介与自身应尽指责和义务背道而驰的非规范行为,这些不规范的行为也在进一步的损伤媒体公信力,媒介公信力是媒体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媒介规范行为势在必行。
一、媒介失范现象
(一) 经济:有偿新闻——损伤公信力
所谓有偿新闻是采访者凭借自己掌握的媒介资源,违背新闻职业道德,无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向采访对象收取费用而进行的新闻报道活动,新快报记者陈永洲收取重科竞争对手的“红包”先后写下十余篇报道对重科进行抹黑,现已被吊销记者证。
(二) 社会:传媒假事件——伤害公众情绪
新闻的来源是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事实,记者应以客观中立的方式进行报道,传媒假事件是经过精心策划或者经由报道人员推动发展的新闻事件,北京电视台曾报道一则卫生纸包子的新闻,一时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事后经过有关部调查发现,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节目的编导自编自演的节目,事后相关责任人被依法追责。
(三) 司法:媒介审判——妨碍司法公正
媒介审判是新闻媒体在司法机关判决前,抢先对案件当事人进行有罪、无罪的判定,进而吸引受众注意力,是新闻场域对司法场域的挤压,是对监督权的滥用。
(四) 社会:虚假消息——激化社会矛盾
虚假消息是最常见的媒介失范现象,新媒体的即时性和互动性是谣言滋生最好的温床,在后真相时代,情绪成为最大的消费品,公众的注意力也不再是对真相的探寻,而转向了寻求情绪的共鸣,这也为部分新闻媒体报道的风向标。
二、媒介失范原因分析
(一) 故意性失范——经济场域对新闻场域的挤压
在媒介失范现象中,大部分是属于故意性失范行为,例如媒介审判、传媒假事件等,由于传媒的二重性——商业性与公共性,媒介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而放松了对公共性的坚持,从而导致天平失衡,但是这种行为将损伤媒介公信力,而这是媒体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对于经济利益的过分追求,将自身限于塔西坨陷阱,丧失用户市场,实现商业价值更是无从谈起。
(二) 非故意性媒介失范——信息爆炸与多元无知
1、 即时传播挑战把关上限
新媒体时代下的即时传播是媒介失范的一大推手,热点信息即时引爆网络舆论,情绪裹挟真相进行裂变式传播,信息的形式也更加多样,文字、图片、视频等巨大的信息量使得把关机制趋于失效,把关机制滞后,虚假信息大量泛滥
2、 情绪裹挟下的多元无知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用户都拥有了传播的权利,但是社交媒体消弭了私人场域和公共场域的界限,任何情绪化的观点都有被传播的可能,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社交媒体更是放大了社会情绪,引得用户的盲目跟风,加剧了媒介失范现象。
三、媒介失范对策
(一) 出台相关政策,明确权责
2017年国家网信办先后印发多个文件对互联网管理进行规范,采取“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一直以来匿名性都是扰乱网络环境的一大隐患,后台实名使得不当言行变得可追溯,虽然网络生活具有虚拟性,个人也是以符号的形式进行网络生活,但虚拟并不能成为不当言行的挡箭牌。
(二) 媒介素养教育系统化,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人人都能传播,并不意味着人人都会传播。在新媒体时代,加强用户的媒介素养教育,强化用户的辨别能力和产制讯息的能力,用批判的监督去解读媒介信息,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三) 建立舆情监督机制,及时辟谣
网络中充斥着大量的虚假消息,是引爆社会稳定的不定时炸弹,运用大数据技术对舆情进行检测,及早发现,并占领新闻第一落点,及时辟谣,减少虚假信息传播时间,激浊扬清,净化网络空间。
媒介失范现象从媒介诞生之处就存在,并不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看待新媒体要一分为二,英尼斯曾说:“一种新的媒体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的文明诞生”,在正视媒介失范现象存在的同时,新媒体带来更多的是可能性,正确使用新媒体,实现其良性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