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沙玉
请在阅读后思考:
1. 当你发现你无法帮助别人改变处境时,你该怎么做?
2. 正确解读对方传递的信息有怎样的重要性?
3. 应当如何正确地解读信息?
4. 我们把对方传递的信息分为几大类?请逐一叙述。
能够深入了解对方内心深处的想法是决定性的开始(参看之前的文章),但是当对方把自己内心的苦水、周遭的境遇都说出来时,我们又会发现我们经常对对方所遭遇的感到无能为力,我们并不总是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也不总是能够修复和挽回破碎的人际关系(和人与神的关系),甚至对方的遭遇永远也不会改变。这会令人沮丧吗?的确会,但这却不是死路一条。
出路是什么呢?就是:尽自己的责任,把对方从他的故事中带出来,然后把他带进神的救恩故事里,以至于对方可以以“这是神的故事”的心态来面对周遭那些甚至可以被称为不可逆转的困境。
什么是“这是神的故事”的心态?就是把“我的世界我做主”的态度转变为“我的世界神做主”的态度。因为这个世界不是“我的世界”、“我的地盘”,而是“神的世界”、“神的地盘”,所以,神是我的世界、我的人生的主宰。当我们把对方从自己的世界中带出来,并以“这是神的世界、神的故事,所以我按照神的原则来行事为人”的态度面对生活时,我们就能目睹“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这句话的应验了。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你我能不能,或对方能不能,而是我们是以“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态度还是以“这是神的世界和故事”的态度来面对生活。
带着这样的态度,接下来要作的便是开始发掘对方需要改变之处。这就牵涉到对已收集的资料的理解和解读。错误的解读便会带来错误的应对方式(例如别人告诉你他生病了,你便立刻询问对方犯了什么罪),正确的解读则会让对方的问题有迎刃而解的可能。
什么是正确的解读?就是按照《圣经》的原则来解读对方说出的信息。发掘对方的资料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按照《圣经》的意思来理解、诠释对方传递的信息。我们对对方传递的信息的理解必须是“《圣经》的”,这意味着我们唯独是从《圣经》世界观的视角来理解、看待对方提供的信息,而后给予合宜的《圣经》应用。不像世俗心理学家和心理医生,纯正的“《圣经》辅导”所关乎的焦点是《圣经》的观点、基督徒的身份和神圣的呼召,而非处理表面(夫妻吵架、孩子不听话等)问题。除非我们花时间按照《圣经》来思考别人与我们所分享的,否则我们就是瞎子领瞎子。我们必须问自己:“《圣经》有哪些主题、观点、应许、命令能更正确地理解这个人,并对他的处境说话?”若我们藉由完备的《圣经》之网来过滤所听到的事情,我们的辅导才会合乎《圣经》。
其次,合乎《圣经》地组织信息也同样重要,这是辅导之前的必要准备。从来不会有人直接告诉你:“认真听好了!现在我要把我内心最深的动机和想法告诉你了,第一……,第二……。”相反地,对方在叙述的过程中会把情绪、想法、事实、推理全部都混杂在一起抛给我们。作为聆听者,我们必须理清头绪,正确无误地把对方丢给我们的“大杂烩”重新组织一番。
我们可以把资料分为四大类:
第一,处境:对方在过去和现在都发生了些什么重大事件?对方的压力、责任和试探是什么?
第二,反应:对方对所发生的事所做的回应是什么?是沉默?愤怒?报复?还是其他的什么?
第三,想法:对方认为发生了什么?他是如何解读在他身上发生的事情的?是“都是xxx不好”、“这肯定是神的惩罚”、“都是我的失职”,还是别的原因?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出了问题,与对方对事情不合乎《圣经》的解读有极大关联。
第四,动机:对方在其中想要得到什么?是什么在控制着对方的情绪?对方到底在为什么而活?这就牵涉到对方的背后隐藏的欲望、目标、价值观和偶像。此外,情感存在于以上信息的每个类别中。情感对于认知拥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情感最能反映出对方心里崇拜的是什么、是什么俘虏了对方的心。
结语
要想真的把人带入“神的故事”中,我们必须花时间去询问、聆听、思考、解读和祷告。我们最好不要假设自己对对方已经足够了解了,也不能满足于把看似合适的、泛泛的《圣经》章节像手榴弹一样向对方抛去,我们必须专心聆听、仔细解读对方所传递的信息,才能更好地帮助对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