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屋后的一棵常绿树,在我尚小的年龄,就已经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它一年四季不掉叶,象个忠实的卫兵,长年守护着我们一家人的安全。
它叫榕树。五六岁的时候,在我好奇的追问下,父亲讲了它的来历。因为在我们那广大的周围,我还没有见过除柏树、松树以外,有如此“神奇”的树。之所以说它神奇,是因为冬去春来,它总是那样地绿得可爱,伸展的枝桠象伞形,叶片下既可避光,又可躲雨,最主要的是,也只有在我们家,才有它落脚的影踪。
是我在大中坝的沙地里扯回来,栽到屋后的。父亲这样说,并补充道,那时它是个不起眼的弱苗,没人在乎它。当时,我也没想到它日后会长成这样一棵大树,还给我们家带来喜气。
父亲所说的喜气,我知道是山前山后那些邻居们对它羡慕的眼神。突然的暴雨、烈日炎炎的盛夏、严寒天气里,路过的人们,都会在它的荫蔽下逗留一阵子。于是,我好几次都听到了他们议论的话:这棵树真好……可惜没见到哪里有小苗,不然我们家门前也要载一棵……
从那时起,“大中坝”这个词,便留在了我的脑海。心想,那是个什么地方,我们家居然靠它沾了光。
事实上,那时还不明事理的我,只藏着对它的好奇,却完全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的,也不知道它在哪里,更没有想过,它会在我日后的生活中,留下深深的印迹。
我不知道在其他地方的河道之侧,作为缓冲地带上的一块沙地,是不是也被当地的人们称作“大中坝”。如果也有着这样相同名字的地方,那显然不是我文中要提及的范围了,我这篇文章要写的是我的家乡:川北某县城的一个小镇,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既生育了我,又养育了我……曾经,我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将来肯定还要返回到这里来。
“大中坝” ,是储藏我幼年时的向往与记忆,最丰盛的地方。
第一次真正认识它,是我双脚踩在它柔软沙地上的时候。那天,我们交公粮的队伍,浩浩荡荡地行进在从生产队到镇粮库的路上。七八公里沟沟坎坎的山路,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参与了好几十号人。尽管背上背着的小麦很沉,但一想到是去“赶街”,人们就不甘落后地尽量往前赶,我这个十二三岁第一次出门的少年,自然也陶醉在兴奋的人群中。一想到心有所向的大中坝,马上就在眼前了,就有使不完的劲儿。等真到了那里的时候,我额头上的汗水有如雨下。
槐树林里,茂密的树荫下,人们找着合适的地儿歇息。他们用衣角煽风索取凉快的当儿,我则把装粮的背篼没在地下,靠在一棵树上,顾不上劳累四处走动,并到处兴奋地张望着。
啊,原来这就是我心中久盼的大中坝了。碗口粗的槐树,成排成林地分布在河滩这块狭长的沙地上,空旷辽阔的林子里,白晃晃的泥沙路面平坦笔直。从树叶间漏下的阳光,均匀地洒在低矮的禾苗上。槐树林之外,就是宽阔的河面了。太阳光下,泛着鳞鳞波光的河水,对一直生活在山里的我来说,实在是诱惑多多。
队伍很快上路了,向着河对岸的镇粮库集结。我有些余味未了地跟在大人们身后,来到渡河的码头。一条破旧的木船上,船家是个细腰身材的年轻女人,我将取出的两分过河的硬币,付给她时,也向她投去了羡慕的一瞥。
船弦外,是深不见底的河水清澈照人,伶俐的鱼儿,在眼睛所能触及到的范围内,自由自在地穿行。河对面那飘香的油炸食品的味儿,诱得我们垂涎欲滴。
返回的时候,环绕在大中坝周围的那些树木,已经躲进了夜色里。但让我感受得最真切的是,那些柔软的泥沙路面,仍在迎来送往地尽着它们的本份。
穿过那片诺大的槐树林,我的第一次大中坝之行,在遗憾中划上了句号。至于什么时间能再去,心中没底。
大中坝究竟哪里迷人,能让我持续地留有念想呢?也许对一个山里娃来说,它就是唯一的“外界”。大概在心灵的世界,离不开柔软的沙滩、纯净的河水吧……
察颜观色的祖母看出了这一点,她于是调侃我说,其实,那次背粮路过大中坝,你不是第一次才去的……
要不,就是我做梦去过了?
不是。那是因为你小时候经常变狗,几次半夜三更去镇上看病,渡船停在河对面,你爸妈喊那渡船,即便嗓子喊破了,都不见船家把船推过来……
您是说现在那个推船的?
不,是她爹。她爹死了,她才来接班的,她年龄也不大……由于是晚上去,又只路过,你哪儿有什么印象呢?
祖母的话,算是给我吃了个“定心丸”,让我不至于再对那 “第一次” 怱怱忙忙去、又怱怱忙忙回心生遗憾。也怪,我后来就不那么再想了,好像是把它忘记了一样。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来自生活的压力,似乎并不允许我远离它。远离它,也并不是我那蹉跎岁月里应该有的必然。因此,关于我和它的故事,就有很多深刻的记忆了。
而走近它,却又要消磨我年轻单薄的身体。
* *
爬上重加坡,就是将军庙了。将军庙只是一个可以歇脚的山梁,离我们原来的老家还有一段较长的距离。而走下重加坡,就是大中坝所在地,老家虽然隔着这重加坡的屏障,但那横亘着的无数个田梗与山嘴,又拉长了家与镇上的距离。
七八十年代的农村,车少人多,零落的乡村土路叫基耕路,运货的手扶拖拉机,也少得可怜。所以,驼运东西的主要担子,自然就落在竹编的背篼上了,而人便是它唯一的主人。
要把一背背象煤炭之类的重东西,从镇上背回家作烧柴用,又把一背背同样是沉重的东西,如红苕、南瓜之类的瓜果蔬菜,背到镇上去卖,到山顶的将军庙,与下到山脚的大中坝,都是令人望而生畏的。
我那时年龄虽小,却很早就担起了“背老二”的角色。一路上,只有大中坝的槐树林,才能给我提供荫蔽。除此之外,头上的毒日头与背上沉重的东西常常作怪,逗弄得我汗流浃背,面红耳赤。当然,将军庙山顶上的煦煦微风,也会让我格外惬意。它舔干了我的汗水,又为我增添了新的力量。
那时,大中坝的林地里,除了种些蔬菜和不多的粮食外,并没有繁茂的野草生长。所以,一眼望去是一色的清爽。唯一的渡河码头旁,有几丛没有形成规模的芦苇,浅草稀疏的河床上,大鹅卵石们零乱地暴露地躺着。只有那些小点的鹅卵石,与细沙融为一体,形成一处一处不大的小平面。
一河的清水,无论如何是吸引我目光的所在。河中一晃而过的敞蓬船,将河面划出了道道口子,随即又缝合上了。住在高山上的我,遇天干吃水都成问题,混浊的井水要沉淀很长时间,才能勉强饮用。冬水田和堰塘的冬天,露出见底的泥浆,连牲畜饮水都难以为继。
所以,我对那清澈的河水,常常生出难以掩饰的好感来。一有机会便常常将手浸在水里,感受它的惬意。让它的冰凉舒缓我的全身。当很开心的时候,我便找些扁平的小鹅卵石,在河面上击出连串的水花。
除了我自己亲身经历的这些以外,大中坝还很多零散的故事,在熟悉它的人们那里一直口口相传。
一说,每年夏天到来的雨季,河水暴涨,林地的槐树上,就会硬生生地长出来很多的屁巴虫。在生活困难时期,有人拿它作美味享用,价格高得出奇。它的吃法很简单,将屁巴虫倒入一锅沸水中,等去了“屁味”后,再捞起来用油煎炒,是一般人吃不到的美味。相传归相传,直到今天,我也没尝过那味儿。
二说,在大中坝流水的滩头,每逢夏天,就有人去石头上“端”巴滩子来自己吃或卖钱。这个倒是真的,用油煎了吃,味道还是满不错的。不过,我也只吃过一次,根本没有解到馋。
三说,前不挨村,后不傍户的大中坝, “歹”得很,一到晚上就鬼神出没。最玄幻的就是有一次,一个青壮男人等渡过河的时候,天就完全黑了,一晚上虽在不停地走,却怎么也走不出大中坝,第二天早上,他 “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居然像牛推磨一样,在树林里转圈,有经验的人们说他是遇到“道路鬼”了,要不是这个好鬼短了他的路,说不定前面的恶鬼已经要了他的小命。
……
* *
这浓情了岁月的大中坝,后来我还是在离开家乡的时候,也离开它了。或许是离它过于遥远,对它的了解知之甚少了,又或者离它太久,我竟麻木了它日新月异的变化。今年回家,从它周围经过,远远望去,原来留下过我歪歪扭扭脚印的泥沙路,已经完全被野草覆盖,想必是我当年滴落在泥土里的那些汗水,发挥作用了吧!
远远地,远远地,我默默地端详了它好一会儿,然后独自离开……
“大中坝”,这过于熟悉的称呼,直到现在,我也还在承袭中沿用。即便将来,或者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它改个新名字,或者因其他地方重名太多,需要替换一个更有地域色彩的名字时,我都将不会为之所动地把它忘记。
注释:屁巴虫,学名叫“九香虫”,它因含有九香虫油而得名。它是一种香美可口、祛病延年的药用美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