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有一次,我跟同事说:“我今天准时下班,我想一个人去逛街。”
同事说:“你想买什么?我陪你去呀。”
我婉拒:“不用了,我就是想一个人逛逛,什么都不想买。”
同事继续说:“你一个人逛街不无聊吗?还是我陪你去吧。”
我:“真的不用了,我就是想一个逛逛。”
可能在外人看来不是很理解: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很友好,但他们总是独来独往?
因为“待人友善是修养,独处是品格。”其实,正如贾平凹在《自在独行》里说的:“在这个美好又遗憾的世界里,你我皆是自远方而来的独行者。”
来到新的城市工作生活快半年时间了,结交了新的朋友,也成为大家的“国民姐姐”,偶尔与大家小聚会,但更多时候,我喜欢独处。
距离有时候是关系的最佳保持剂,两个人关系好但不一定需要随时黏在一起,人毕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在两个人之间,这种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确定的。一切麻烦和冲突都起于无意中想突破这个界限。在任何两个人的交往中,必有一个适合于彼此契合程度的理想距离。超越这个距离,就会引起相斥和反感。这一点适用于爱情,也适用于友情。
你的朋友最需要你的时候,你一定要出现。但是,这不能成为理由,认为你因此有了随时在他面前出现的权利。即使对你最好的朋友,你也没有这个权利。当你的朋友处在大幸福或大悲痛之中时,你要懂得静默,不去打扰他,这也是一种尊重和教养。
我曾发过一条朋友圈:“不要去定义,不要被定义,更不要自我定义,每刻都是全新。”我的好友小静点赞并私信我:“虽然不常联系,但我一直关注你的朋友圈动态,你总能说到我的心坎。”通过她的动态得知她正处在事业起步阶段,工作之余的时间都给了家庭。上个月回柳州,我跟小静见面,我们拉着手仿佛有说不完的话,道别时我再一次说:“你现在觉得跟你的家人孩子在一起相处很开心,你的工作很忙碌充实但是很有成就感,那就好好享受当下的这种幸福感。爱,一直都在,我们的心一直都在一起。”
始终觉得,任何一段感情的发酵,都需要时间。同窗之谊,三到四年,单纯地双向奔赴,两小无猜。战友之谊,两年光阴,同吃同住,同甘共苦。或发小,或闺蜜,皆是经过时间的淬炼,而变得坚固牢靠,与此同时,也鲜少有芥蒂或隔膜。哪怕很久未见,再重逢,依旧亲切如昨。
后来,多半是朋友的朋友,聚会相识,客套地留个联系方式,没有过多的交集,也就无从说起。久而久之,变成一段小插曲,没有结局,悄无声息。所以,“陈酒味醇,老友情深。”很多事,在精不在多。不必费劲心力,去融入不属于你的圈子。要知道,层层铁壁下,一点点地互相猜忌和试探,乏味且无趣。
“还是会想你,也许没了从前的亲密,但只要是你,我就安心。”
与人相处,如果你感到格外的轻松,在轻松中又感到真实的教益,那你一定是遇到了你的同类。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它的实质就是双方互相由衷地欣赏和尊敬。
心与心的理想距离就像铁轨的两条轨道,靠得很近,但不能重合;彼此相对独立,但又彼此支撑,有一个目标,但却没有交汇点。
近了,会厌倦;远了,会陌生。不要走进我,也不要离我远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