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教师节,下午跑到堂里去参加拜孔活动,大家一同在这个日子纪念孔子。
生活或者工作,还是需要点仪式感的。
我做了很多年老师之后,认知不断在刷新。
最早的时候,在我看来,老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知识教给学生。
比如咱们上学那会儿,绝大多数的老师,主要的任务都是完成课本上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知识,在考试当中脱颖而出。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也致力于做这样的老师,让我的学员能够“听得懂,记得住”。
我把教学的精力,放在提升我的表达能力上,我希望讲尽可能多的内容,让我的学员一堂课上下来,觉得收获满满。
但是事实上学员能收获多少呢?
总的说来,效果还不错,因为有一家合作的机构很变态,他们不像别的机构课后当场调研,竟然过一个月之后再去问学员:房老师的课程,你还记得哪些?
说实话,我听了他们的玩法,替自己捏了一把汗,始料未及的是,竟然绝大多数的学员,还记得我一个月前讲的是什么,这件事侧面说明我在课程设计方面下的功夫,还算是够的。
可是做人不能满足,我在思考我的授课效果,能不能再进一步呢?
随着我对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我发现授课效果确实可以更进一步,那就是让学员深度参与到课堂中,参与越多,回去之后应用的概率就越大,转换成实际工作成果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田俊国老师在他的大作《讲法:从说教到赋能》里提到:点滴收获,都是学员自己折腾的结果。
随着我教学实践的加深,我越来越认可他的说法,所以除了听得懂和记得住,我还在追求学员能够“用得到”。
老师要做的不仅是让学员知道,还要让学员有意愿去用。
如果没有“用得到”,培训就变成了奢侈品——花了好多钱,但是并没有什么大的用处。
回顾一下曾经给我授课的老师,哪位更符合“用得到”的标准呢?
我第一个想起了李海峰老师,当时去参加他的DISC认证课,回来之后我就开始筹备讲这个课程,但是我始终找不到自己的优势。
海峰老师要求毕业生在一个月内要赚回学费,要敢于尝试,可是我没有勇气。
因为在我看来:哪怕我讲得跟他一模一样,为什么甲方请我不请他呢?谁不想要一个名气更大的老师讲课呢?谁愿意给我做“小白鼠”呢?
后来我思考了一下,貌似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价格战:我跟海峰老师看起来讲得一样,但是我收费比他便宜很多。
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去跟海峰老师请教这样的思路行不行,我特别担心海峰老师说这样的方式很无耻和低端。
结果他说“这样做完全没问题,起步的时候用到成熟的课程,会让你的讲师之路走得更顺利,你用这个套路,做几年完全没问题”。
要知道,他可不是说说算了,有人找到社群说要请老师,他可是实打实地推荐我去上课。
有了他的鼓励和支持,我的讲师之路,确实走得非常顺利,我把我的DISC公开课,开到了全国各地多个大城市,后来海峰老师考察了一番,还让我做了联合主讲。
从那时起,我真的实现了“华丽的蜕变”。
我后来想想还真有点后怕,如果当时我只是把海峰老师,当做一个“教知识的老师”来看,毕业之后就再也没什么深度交流,恐怕我就与现在的“自由职业”失之交臂了。
是他的包容与鼓励,唤醒了我的斗志。
今天的我,已经在商业讲师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了,我时常会回忆起与海峰老师合影的那个午后。
相信当时的他,想象不到几十名学员当中,会出现一个我这样的人物,而我也想象不到,参加一场培训,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日常备课的时候,我时常在想:我能不能再精进一点?我的课程设计能否再巧妙一些?我能否让我的学员也被我点燃?从而实现自己人生的华丽蜕变?
在我看来:三流的教师教知识,一流的教师做唤醒。
我现在还处于三流向一流的转变过程中,讲师是我愿意为之奋斗一辈子的事业,期待有一天,我也能够唤醒他人的梦想,帮助我的学员实现蜕变。
感谢一路走来,不断启发我的老师们,祝各位老师教师节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