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作为教育家,孔子极其重视道德教育,他不仅有高深的思想,也有平易近人的教法。人生启蒙,怎样从一个无知的孩童成长为对社会群体有用之才,这是一个教育策略和途径问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16886576/e71fb9c9d2adf87a.jpg)
针对人生第一课,孔子给出了浅近明了的回答,那就是,做人应当先修德,再学知识。也就是说,对于弟子的教育,孔子认为应当从伦理教育入手,在家孝顺父母,敬重兄长;其次,学习待人接物,做到严谨守信;这些根基打好后,再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
![](https://img.haomeiwen.com/i16886576/ea521cf2d4662c36.jpg)
而如今,又有多少人会真正坚持这一理论呢?无论什么时候,改革总会面临无数的风雨和阻碍,只是立场不同,理解万岁。到底什么是人才?先做人再成才,我想这应该就是最好的解释。有人经常抱怨学生们的三观不正影响学习,也有人抱怨因为学生的三观不正无事生非。难道这些不都应该从做人上入手吗?为什么非得抱着“本末倒置”的做法去维护所谓的当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16886576/3bd331ed774e5b16.jpg)
为什么不能把眼光放的长远一点,为了学生们的未来着想呢?我想应该是见效快慢之说,也算是站位不同之说。对于这个,我的看法很简单,孩子健健康康,积极阳光,三观摆正,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尽力而为,不留遗憾,足矣。面对身心不健康的高分生,我真的是不屑一顾!甚至会感觉到悲哀,作为老师的悲哀。
![](https://img.haomeiwen.com/i16886576/231cf117aa7db72d.jpg)
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立德树人,既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可是喊口号以及形式化真的太严重,根本不是一两个人能够改变的。国家的政策是好的,我想若要真正的实施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任重道远”,这个词感觉再合适不过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6886576/b3f77e535c27a291.jpg)
立德树人,首先要明确“德”的内涵。德,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立德树人要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都应该注重德育的渗透和融合。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和目标,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特点和对人的发展的贡献,体现了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要求。
![](https://img.haomeiwen.com/i16886576/3a81a674e3bf169f.jpg)
高智商犯罪已经成为当下最棘手的难题,追根求源就是教育!记得曾经学习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学识越高,品质越差,对社会的危害越大。真的特别赞同!而如今,我是只有着急的份,大环境如此,这种孤立无援让人很无奈也很无助,我想大干一场,但前途茫茫。真希望能够越来越多的同道中人一起去坚守所谓的“余力学文”,更希望未来的社会真的会越来越美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16886576/6edfb1cdeb15818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