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简介【2】
1941年,韩槐准的《天后圣母与华侨南进》一文,结合了华侨史,研究了华侨南进对妈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做出妈祖为华侨对外拓展起到了精神支柱作用的结论,并发表在新加坡《海洋学报》上。1950年,新加坡《南洋学报》,还发表了朱杰勤《福建水神天妃考》,系统地全面地对妈祖成为水神进行考证,在当时也是举足轻重,影响颇广。
同时,台湾刘万枝的《台湾省寺庙,教堂名称、主神、地址调查表》问世,对台湾宗教寺庙,特别是妈祖庙,进行全面调查统计,第一次报告台湾的妈祖信仰的分布等。妈祖风,轻轻地吹,好啊。在台湾,与刘万枝同时研究妈祖的,还有廖汉臣等。研究的成果论文,发表在不同的刊物上。
![](https://img.haomeiwen.com/i23507124/02a39c1e2fe1b248.png)
在日本,1943年,爱宕松男在京都帝国大学以妈祖研究作为毕业论文来完成。爱宕松男是中国元史专家,他1912年出生,先后主讲“唐宋元时代文化史的研究”和“蒙古古代世界史研究”,著作有1914年发表的《忽必烈汗》、1959年发表的《契丹古代研究》、1969年发表的《征服亚洲的王朝》、1974年发表的《元史》。他选择妈祖题材作为毕业论文,虽然动机在于研究中国,但其研究结果却成为妈祖文化研究重要成果之一,在当时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妈祖研究专家,李献璋,贡献大。李献璋是华人,早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1943年毕业论文为《妈祖信仰研究》,1961年因《妈祖信仰研究》获日本国学院博士学位。《妈祖信仰研究》这部专著,李献璋经过多次修改,成为当时直至现在妈祖研究最重要成果之一。
![](https://img.haomeiwen.com/i23507124/7b242150d3331bd8.jpg)
《妈祖信仰研究》中,李献璋把妈祖及其形成的信仰进行认真考证,得出了结论,认为妈祖文化的产生与历史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受到同时期宗教的影响。文中考证了宋代文献对妈祖褒封的影响及具体细则,研究了明代妈祖发展传播过程,进一步探讨清代妈祖发展的背景,同时从人类学高度理清了妈祖神话,对妈祖传播的过程作一些具体的分析考证,是一部系统、全面、客观、研究妈祖的著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妈祖文化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影响日渐扩大,则是新时期的产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大潮蓬勃发展的时期,随着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高,妈祖文化在莆田的众多乡土文化中,作为一个独立领域的代表性文化,其地位开始确立起来。新时期妈祖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多个阶段:八十年代的异峰崛起,九十年代初中期的融合求新,九十年代后期的转型创新,二十一世纪以后的突飞猛进。
![](https://img.haomeiwen.com/i23507124/a6936079c8240408.png)
八十年代初,一些有识之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在“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感召下,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力图使妈祖文化摆脱封建迷信的影响,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特别地,1983年,中共福建省委主要领导明确批示“可以修复妈祖庙”。由此,妈祖文化摆脱了一种被禁锢的状态,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异峰崛起,堂堂正正地走进社会。
可以欣喜地看到,妈祖文化简练含蓄的两岸交流活动,在这一时期,广泛地独立地发展了。1987年,妈祖千年祭,一个里程碑。而1990年,妈祖文化的标志性雕塑——妈祖石像的落成,则是妈祖文化发展异峰崛起阶段的高潮,由此,妈祖文化逐渐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