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写作以后,对输入的倒逼作用越来越明显。最大的一个就是自己的读书效率和读书吸收度比以前高了不少。今天正好总结一下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几个习惯,同时也促使自己改进优化。
习惯一:读经典
现在书籍的获取越来越便利,电子书、二手书、各种图书打折,同时还有很多读书公众号不断推送各种类型的书籍。我们很容易被别人一个宣传就买入一本书,但是很久都不会拿起,或者说,拿起以后发现就是一本非常浅显,没什么思维价值的书。
这种不加选择的读书,整体来看是对自己时间的浪费。所以,读书的第一个原则就是要读经典。何谓经典,就是在该领域内长期具有生命力,不断再版的图书。也可以去豆瓣上面,去看经典相关的分类,或者找领域里面的专家推荐。
读完经典,你会发现,很多同领域的书,不过是对经典里面理论结果的二次改编或者场景应用。
习惯二:不记笔记不读书
我读书有个习惯,会拿两种类型的笔。一个是荧光笔,一个是4色圆珠笔。荧光笔一般用来标识一些新的概念,重点观点单词,用来提升这一页的新知识和主要概念。后面再翻书的时候,具有非常强的提示作用,能让自己很快知道这部分在讲什么。
4色圆珠笔,则用来做关键内容的标记。有的时候,概念和理论比较复杂,借鉴人对图像理解度高于文字这个经验,会做一些简单的图像标识。用关联性来把知识进行串接。
同时,每本书读完,都会做一个简单的读书感悟。一方面整体上把内容再串一遍,另一方面push自己再次深入理解书里面的内容。
习惯三:系统化读书
专题化读书,是我一直以来进行的一个实践。之前读过财报类,现在在读心理类。更早的时候,针对大脑认知类,工作方法类,时间管理类,都做过每个系列至少5本以上的系统化阅读。
系统化阅读的好处在于,你能够全面的看这个领域的内容,由浅入深去把一些基础的领域知识进行吸收。同时还可以看到同领域里面不同的人是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然后归纳抽象出对应的技能树。
在读书的时候,利用自己的思考和想象,将书里面的知识进行前后关联同时可以发现在社会上各种场景,或者自己经历上面的一些印证和应用。
比如最近读到《乌合之众》,就会发现其实网络上面的很多舆情爆发,社会事件都和书中的观点非常接近。读《这才是心理学》,会发现现实社会中很多伪科学,很多利用人对鲜活性、见证这种心理误区来进行的欺骗和诱导。
习惯四:先读目录
读书之前,我一般会先看这本书的目录。
主要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叙事方式。有的属于性质类描写,每一章写一个方面的特性,这个时候,其实可以打乱去看。有的属于故事类的,每个故事有一个观点;有的则讲求逻辑和知识的连贯性,这个时候就需要从头到尾看。
目录代表了书本中的精华。在读完以后,也可以根据目录反向叙述,看看自己掌握了多少。
习惯五:和作者对话
这个是最近的一个新经验,在读《原则》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读瑞.达利欧这几十年的工作和生活。过程中有共鸣,也有疑惑。比如他对原则的抽象和在工作生活中的使用。他在人生由二阶段向三阶段过渡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都会引发我的思考,有时候是疑惑。
这个时候,就尝试着和作者去对话。去从他之前的文字里面,经验里面推理做这种决策的原因。然后问自己,如果这件事情在自己身上怎么做。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认识自己,认识作者。最后,几乎能感受到书中作者的灵魂,是一种无法名状的亲近感。
以上便是自己的一些读书经验,欢迎大家补充探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