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究竟在多大范围内决定我们的行为呢?
“ 形势派 ”:一般的心理学研究的确是根本不考虑性格因素,就像我们之前介绍的凯特莱的思想那样,把人都看作“平均人”。当然在这些研究中,受试者的反应并不都是完全一致的,研究的结论都是统计结果。确切地说,这些研究的结论说的是,遇到这个特定的形势,“大多数人”是怎么反应的。
也就是说,大多数心理学实验的假设,是“形势”决定了人的反应,而这个反应与人的性格无关。
“ 特性派 ”:把人按照性格分类的做法,可以回溯到高尔顿 —— 本质上还是认为人和人是有区别的,而且这个区别是本性,不容易改变。
1980年代以后,“特性派”获得了普遍的认可。这是因为人和人的确是有差异的,面对同一个形势,不同的人的确会有不同的表现,而“形势派”显然解释不了这个差异。
“ 情境派 ”认为预测一个人的表现不能只看特性标签,也不能只看他所处的形势,而应该将两者综合考虑。“特性派”的问题在于,不管你怎么分类,面对一个具体的人的时候,你还是很难预测他的行为。一个被贴了“外向”标签的人,今天晚上的聚会上就一定会表现出外向吗?不一定。事实上,人的性格和行为的相关系数,很少能够超过0.3。如果相关系数低于0.4,都算弱相关。
正田裕一据此提出,人其实没有什么“本性性格”。他在这个情境下是一个性格,在另一个情境下完全可以是一个相反的性格。就算你把不同的情境都考虑到,给他算个性格平均值,又有什么意义呢?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地谈论性格呢?
最科学的方法,是考虑一个人的“如果…就…特征”(If-then signatures)。每个人的性格不再是一组标签,而是一系列的列表,也可以说是一份有点复杂的使用说明书 —— 如果这个人在陌生人面前,他就表现得内向;如果这个人在熟人面前,就表现得外向;如果这个人面对压力的时候,就表现得有点内向;如果这个人在办公室里,就表现得特别外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