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下雨,阴冷。回到家觉得骨头里都透着寒气。用老白茶,陈皮,大枣熬了茶,艾灸座垫加热,总算暖和了。挑了本最适合这样的夜晚读的书,有趣味一点,轻松一点,也要读了长进一点。《寒夜客来》已不记得读过几次,应该是写过一次简书。读关于美味的书,最大的乐趣就是可以脑补出很多真实的画面,十分满足。书要耐读,当然少不了“文化”二字,食物和人一样,有没有“文化”,味道相差很多。
“寒夜客来”饮的是酒,魏晋名士嗜酒,想必是乱世中令自己止念,逃遁,避祸的无奈。中国的仙道思想让人从现实社会升华,炼丹服药一度在名士中极流行。最有名的一种叫“寒食散”,以朱砂,雄黄,云母,石英,钟乳混合而成,亦称“五石散”。据说服用以后能得神明开朗,但是必须温酒佐之。服食以后人体内会发热,而后需衣着单薄,行走散药,于是形成了魏晋名士行为怪诞的缘由。
有意思的是“茶”的兴起跟“酒”有着密切的关系。陶渊明“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后,依然酒趣诗情,已经不像前面的名士们经常酩酊烂醉。东晋以后发现茶可以解酒,成为一种新的饮料,虽然最初人们对这种微苦的茶汤并不适应。直到唐代以后茶饮渐渐风行,之后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吃茶养生也添了很多内容。印象中吃过最精致的一次茶宴是在“秋萍”,每道菜的摆盘都诗情画意极为精致,可惜当年还没有手机拍照未能留下图片。
“雅食”需有谱。中国的第一本食谱叫《崔氏食经》。作者崔浩原是北魏前期重要的政治人物和政治领袖,但只留下了一部食经,而且是因为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引用才得以保存。想来民以食为天,无论历朝历代怎么更替,吃好饭还是最要紧的事。《齐民要术》是贾思勰在高阳做太守时,教百姓务农养桑,免于饥寒的治理良方。想起自己很喜欢的馆子“齐民集市”,不知名字与这本书有没有关系。
“医方渊源于道家,道家和儒家思想最大的不同,儒家思想比较重视集体的利益,忽略个人在集体中的价值和作用,道家则肯定集体中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这两种价值取向不同的思想,自古以来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两种不同的思想形成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儒家的饮食观念是'维生',维持生命的存在;道家则是'养生',企图将有限的生命作无限的延续。不过,这两种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思想,却在食谱中会合了。自唐宋至明清的食谱著作,往往将儒家的'维生'与道家的'养生'相提并论,的确是非常有趣的事。”
中国人对食物的认真实在是上升到了“道”的层面。想想也是,除了“吃什么”这件事,我们能自由做主,不必担心有不良的影响,最多晚上称重时略有不安。其他可以任性的事真的不多。也许冬天“养藏”,最应该做的事就是吃吃睡睡,做个快乐的“猪”,养好身体,才能对付绵延不绝的狡猾病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