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编排特点分析:
一、双线组织教材
统编本教材采用了“双线组织单元”的形式:一条线是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但要求是宽泛的,即选文大致能体现内容主题即可;另一条线是按照语文要素主题,即将语文的各个基本要素,包括语文的基本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表达等等,分成若干知识或能力的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布在各单元的课文或习题设计之中。
二、凸显语文要素
语文板块中的语文要素为:语文基础知识(字、词、句、标点符号等)、朗读、阅读及思维能力、积累与表达等几个方面。这些语文要素分成若干知识点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循序渐进,提现层次性,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或课后习题设计之中。
(一)识字写字
(二)朗读和默读
1.朗读
统编本教材对于朗读的要求更为明确、细化,且分层落实,逐步提高要求。
一年级上册:①读准字音,注意变调。②读好逗号、句号停顿。③分角色朗读。
一年级下册:①读好感叹句。②读好对话。。③读好长句子。④分角色朗读。
二年级上册:①分角色朗读②读好反问句——感叹句、祈使句③读好人物说话的语气
二年级下册:①根据问题提示,读好重音②分角色朗读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④读好对话
教学中要注意不要任意拔高朗读要求,注意前后目标的承接,分布落实,打好朗读基础,稳步提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默读
二年级下学期对默读的要求明显提高,要求将默读运用于阅读实践活动。默读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还是阅读的方式。
教学时需要注意的是:在二年级上册第一次提出默读时,教师要亲身示范,让学生直观感受什么是默读;其次,虽然课后提出默读的只有上述几篇课文,但是教师要时常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进行默读,以不断巩固默读,逐渐引导学生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并且能运用默读,静心思考,深入阅读,完成阅读任务。
(三)初步培养阅读与思维能力
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两大能力。
教材从一年级上册就开始致力于引导低年级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一年级上册主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圈圈画画,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而一年级下册要求“找出课文中的信息,根据信息做简单判断”。与上册相比,要求明显有了提升,找出信息之后,还要有自己的简单判断,结合阅读交流自己的体会。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学中需要注意前期适当渗透,后期再进行重点训练。
从二年级上册开始,教材中出现“根据提示讲故事”的要求,到了二年级下册更是加大了练习的量。这不仅训练学生的表达,也训练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是阅读与思维能力培养并举的有效训练途径。
(四)重视语言积累与运用
1.理解词语与体会表达效果
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教材对词语理解提出了要求:《树和喜鹊》以提示语的形式,指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此外,在阅读活动中还提倡要学生联系生活理解词语的意思,如学习《四个太阳》一文时,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理解“温暖”和“冻僵”的意思。目标要求从理解词语的意思,逐步提高到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如一年级下册《小公鸡和小鸭子》课后进行句子比较,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提出体会动词的准确性,二年级下册提出体会动词、形容词的表达效果等。
2.语言积累与运用
教材课后词语的呈现,除了让学生复习巩固词语,还意在让学生积累词语。在内容编排上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对词语做了归类梳理。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中名词的积累,《我多想去看看》中偏正短语的积累,《四个太阳》中按照地点、颜色、感觉分类的词语积累等。
语言积累还应与实际运用相结合,使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语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