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种种有情 ——读葛亮

种种有情 ——读葛亮

作者: 新东方优能中学 | 来源:发表于2018-02-24 11:17 被阅读0次

    第一次读葛亮的书,是相见恨晚的感觉。

    《北鸢》是葛亮在他人生第三个本命年,笔喻七载写成的。全书工笔细描家族故事,笔淡情深。

    整本书的精彩在于,葛亮在大时代的辽阔丰富中,写尽小人物的命途喘息。历史跨度由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末,被誉为民国“清明上河图”。全书由男女主角两条线索交错展开。卢文笙情深内敛,冯仁桢聪慧大度,书中从两人之间的第一次相遇,就暗示人物之间的不离不弃的绵延。却又写得很淡很轻。美好的感情,不见得就是炽热浓烈,而是一捧心思,只想讲与你听的动情。

    同时,这本书值得我们欣赏的,还有他精湛的文笔。

    写景,写人,写美味,葛亮功夫了得。

    写景,融情,处处熨帖。他写文笙睡得不塌实,梦中那座爱国者的土堆突然裂开,里面是一具惨白的尸骨,瞬时便立在了他眼前。他惊醒了:“外头是一枚下弦月。月亮的光线微弱,但如镰刀般锋利,将云霾裁开,且隐且行”,此处的月亮,有了象征义,是微弱却又锋利无所惧的革命力量。这与张爱玲在《金锁记》中那句“天快亮了。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相比,不输功力,还多了份重量。

    仁珏焚稿。外面黑黢黢的天,干冷。地上还满是鞭炮的碎屑,被雪水融了颜色,有些发紫,像是肮脏的血。仁珏寻了僻静的角落,燃起那叠曾经相爱的人的信,“那火忽然黯淡了下去,便成了些灰色的碎片。她呆呆地蹲在原处,想用手将那些还有余温的碎片聚拢。可这时候有了一点风吹过来,纸碎又滚动着散开了”。这化雪的情景,在绝望的仁珏眼中,自然没有了雪化后就是春天的期待。心底还想着聚拢那些带着余温的碎片,她内心的挣扎与痛楚在点滴的描写中隐隐闪现。

    每一处景,都饱蘸着人物的情愫;每一种情,都衬着动人心魄的景。这是葛亮写景的功夫。

    写人物,也是典范。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的课上所讲:贴到人物去写。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

    葛亮写以祖父为原型的毛克俞。第一次出场,是在湖边写生。“触目的先是一头乱发,继而是瘦而宽的肩胛,与略有些发污的白汗衫”。夕阳里头,笼着他一头乱发,金灿灿的。初任绘画老师,他一头乱发,梳得整齐。穿一件石青色的长衫。因为人瘦,这长衫便穿出了萧条来。“一头乱发”、“瘦“,整个人物的外貌就清朗起来。

    写毛克俞错失恋人后的失神:“额头上有些虚汗冒出来,眼窝苍黑着,目光从窗口游出去,茫茫然的”,手上摸索着,点起一根烟。却也并没有吸,由它燃了一截灰烬。拿过那张有着娟秀字迹的信纸,看一看,将那纸铺展到桌上,“小心地用手抚平,一下,又一下,忽然停止了动作”,这几处细节刻画,苍黑的眼窝,茫茫然的目光,那被燃起又自顾成灰烬的烟,还有那一下,又一下的执念的动作,淋漓地将一个失意人表现出来。

    “贴到人物去写”,用人物的眼睛去凝望,用人物的双耳去倾听,用人物的心灵去雀跃或哭泣,而不是用聪明的脑袋去设计。好的作品,必须是贴近人物的。

    写美食,作者更是不着痕迹的高明。

    一碗汤,汤水清澈,漂着丝丝青绿。里面除有莼菜,火腿与香菇丁,还有虾米。荤素双鲜,相得益彰。一碗入肚,先醒了胃。

    一盘糯米糖藕,四周摆了一圈切得极薄的五花肉。将那藕片用五花肉包起来,放进嘴里,慢慢嚼。竟不觉甜腻,异的是,有一股茶香氤氲于齿颊,久而不去。这“云雾藕“,是将带皮肉放在铁箅子上,用明前的龙井熏上两个小时。

    乾隆鱼头,好吃不在鱼头,而在豆腐上。焖得金黄的豆腐,鱼香入里,味道惊艳。

    北方的红心红薯,烤出来,那瓤化得如同蜜汁一般,稀甜地流出来。

    南方烤老菱角,外面烤得焦黑,掰开来,里面是雪白糯香。

    寻常食物,能写出这等滋味,正是因为融入了一份情,才有了最佳赏味。

    投入读好一本书,深深品味一种情,收获最大的永远是读者自身。因为阅读过程中,读者修炼了一颗宁静而富有感知力的心灵。

    《北鸢》用清淡的笔力,展示人世间的种种深情。或许能贴近你的心,润湿你的眼。

    卢雪 南京新东方学校优能中学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种种有情 ——读葛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rrq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