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看完奇葩大会最后一期,四个导师的分享我个人比较喜欢赵又廷及高晓松的,原因是他们话题的选择,以及表达的方式更贴近观众,让人感觉那是一种个人体验,而不是在做一场正经的演讲或报告。所以虽然蔡康永及马东老师讲的也很好,但我还是觉得不那么过瘾。
由此我体会到真实的力量,特别是我们想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思想的时候,真实,放低姿态,从个人的角度去阐述,可以拉近你与听众的距离。
领导在与员工沟通时,应以家长,师长或者学长的姿态去交流,我想员工不仅能够专注听你说,而且也易于接受你所说,氛围还是较为轻松愉快的。
看奇葩大会,感受不同人生赵又廷分享的核心是认怂。虽然来到奇葩大会,而且还担任导师,但自己其实并不奇葩。
的确,从他所讲也感觉这个人很实在。但是做到认怂这点其实并不容易,特别是当你的位置越高,当你面对比你差的人,当你的确不会不知不懂的时候,你是否当场能认怂。
近期我就有一个感悟,因为工作地点的变化,接触了一些新领导。我觉得让自己佩服的地方在于人家勤奋并且爱学习,还有就是不怕认怂。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可以很认真地与你讨论,不摆架子,这一点我觉得非常值得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我最喜欢的当然还是高晓松说的。他说了两点。
首先是对这几个月听特别人类们诉说的感受,说有三个层面。一是表达,二是忘我,三是看见自己。
前两个我都能理解,最后一点理解不是很透彻,如果能举例展开我想会更好。
作为上台演讲者,表达自然是第一位的。如果你思路不清,表达混乱,没人愿意听下去。所以生动的表达是基础。
其次,是忘我。每个人讲述的内容都是他自己浸淫了很多年的领域,或者特别刻骨铭心的体验。讲述者在表达时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全然沉浸在内容之中,所以句句都是肺腑之言,而肺腑之言拥有强大的力量,能打动人心。
第三,是看见自己。我说说我对这句话的体会。
这一层是说当一个人已经在这个令他忘我的事物上获得成功,体会到快乐等等体验后,突然忘了这一切,好像突然把牌翻过来看到了牌底,好像突然发现了莽莽荒原上那个最初的自己。似乎仍然是很渺小而孤独的,没有变得很强大。眼前这许多鲜花,掌声好像都如梦幻泡影。这令人忘我的事物似乎真的让人忘记了自我,好像只有文学,音乐,工作,事业等等,就是没有自己,而那些成就那些荣辱都不是自己能带走的。然后突然发现,我只是一个人,我很渺小,很无能,而且还是孤单一个人。那一切彩色泡沫一个个破开,你流下了眼泪。
我喜欢高晓松的比喻,心里好像一口十米深的井,表达忘我都是最多到达四米深,可是看见自己,是一块可以在八米甚至更深处激起涟漪的石子。
看奇葩大会,感受不同人生然后他说当今时代应该先行万里路,再读万卷书。
的确这样,现在很多书其实不叫书,只能叫印刷品。而古代工业没那么发达,做成印刷品的都是经典。
其实理解这句话可以有另一个角度,就是行万里路不是花钱去旅游,那很多人其实也仅仅是到此一游。行万里路的意思是过去作为知识分子很傲娇,因为懂的多。知识分子的意思是他们很多经验是先验的,是从书本上来的,并不是自己的亲身体会,但是经过阅读思考变成了自己的思想。可是现在因为信息海洋太容易把人淹没,所以我们获得经验的方式应当是自己去真实地体验,掌握属于自己的第一手资料。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思考,然后再来读书。
我想起马东说过的一句话,就是现代人看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就是在读一本长篇小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更愿意接触更强烈更具体观感更丰富立体的视频,而不是需要理解想象去处理后的文字。就好像我们讲述一件事,现在更愿意用小视频而不喜欢长篇文字。
这不仅是娱乐方式的改变,也是获得知识经验渠道的变化。
正如奇葩大会里许多人,你通过视频看到他们,可能有许多刻板印象被改变或者是想象之外的空白被填补,这些是书本上读不到的。
最后,我想用一个奇葩的话结束,每个人都有奇葩的一面,但同时又都很普通。我们不能忘了自己身上那份奇葩的特点,否则你就真的非常普通了。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23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