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类似的感觉:
感觉整个环境氛围和自己不搭,干活没啥劲头;
和同事之间没啥感情,互动仅限于工作范围内;
感觉任务太重,凭一己之力搞不定;
组织隔一段时间就有变革,岗位职责也是说变就变;
发展空间有限,感觉自己生前更是机会渺茫。在不同的职场阶段,我都或多或少有过类似的经历和感受。
其实,职场发展不顺主要分为这几类:
能力不够、要求不明、需求不清、回馈不足。
好在每一种不顺的类型,在生涯规划的课程里都有解答的工具和方法。
有的人说,我上班就是为了获得工资,更有人夸张地说,我一个月唯一开心地一天是发薪日。好吧,这种状态真的难以想象。
针对今天的职业健康度,我们来认识一下CD模型。

CD模型显示的是职业健康度,也就是你和职业的互动程度。主要是通过两个指标来体现,职业匹配度和个人满意度。
如果一个人的职业健康度很低,那通常有这两类的表现:
1 否定自己,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哪哪都不行;
2 埋怨外界,不是说老板傻,就是说行业差,或者觉得同事蠢。
CD 模型的理论是基于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可以将职场理解为一个“交换场”。
用个人的能力去满足职业的要求,对应的是职业匹配度。如果能力达到职业要求,则能轻松完成任务。如果能力无法胜任,那可能就无法胜任,或者老觉得吃力不讨好。
怎么破这个局呢?
可以用各种方式明晰职业要求,有的放矢,才能做对事,发对力;或者注重能力提升,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用职业的回馈去满足个人的需求,对应的是个人满意度。如果组织给的回馈正好是自己需要的,则个人满意度高,工作的兴致和动力就高;如果组织给的回馈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或者自己想要的太多,组织给不了,那个人满意度就低。
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
可以梳理个人的需求,人的多种需求中,总有一两种是比其他的更重要的,不可能什么都要,最终要进行取舍。
过精要的人生,才能更快抵达自己的理想。
也可以进行职业资源探索,有时候公司内部会有其他岗位,或者有行业内的其他公司提供相应资源。
两个指标哪个更重要?
对刚入职场或者新进入一个领域的人来说,职业匹配度更为重要。
先适应,把手头的事情做好,才能解决生存问题,才有基础考虑其他因素。
对于匹配度达到一定程度的人来说,个人满意度更为重要。
其实,工作就是一个人立身之本。
想要有讨价还价的资本,先要让自己适应存活下来。
能真正做好手头的事情,在过程中你的能力已经帮助自己更好地适应了环境。
当有了核心竞争力之后,你就具备了考虑个人满意度的另一个阶段。
人生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没办法跳过某个阶段。
想知道自己的职业健康度,回头一起来做个小测试吧。
当然,只做参考,目的是帮助自己梳理生涯。
学习生涯规划课程,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各种测试,更好地认识了自己和工作的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