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还在日更碎碎念里讨论过读长篇小说的话题,今天算是交出我在自己的答案吧。
27.5万字的《一句顶一万句》读完了,耗时十四个小时多,连续读了7天。
总的感觉,没那么难,好像不经意间就读完了。有时候晚上读得入了迷,总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直读到眼睛睁不开才会放下手机睡觉。
可是也没那么容易。微信读书上显示,这本书一共读了7天,总的阅读时间是14个小时,实际上的时间可能更长一点,因为读纸质书的时间没有统计在内。
不过时间上应该差不了多少,这本书大多数都是读的电子书。
之前看到评论说,《一句顶一万句》是中国版的《百年孤独》,以为人物会很难记,不过读完了觉得也没那么难记,毕竟是熟悉的东西。
因为之前在网上看了很多刘震云老师的采访片段,对他的说话风格多少知道一点,读书的过程中,很多句子很容易脑补刘震云老师读出来的场景,很幽默又很睿智,而且云淡风轻的感觉。
这可能就是作家强烈的个人特色吧。
以前读《活着》的时候,还没在电视上见过余华老师,最近也常常看到他的视频,不知道重新读《活着》能不能感受到余华老师的语言特点呢。
好多年前,在我还不知道这本书的时候,我看过电影《一句顶一万句》,现在读完《一句顶一万句》,书和电影基本上是没有关联的。而且这样一部小说,如果照书来拍电影电视剧,可能根本没法看。
很多书都是这样,所以读书和看电影、电视是两回事。
那时看电影,只觉得人这一辈子,要找到一个谈得来的人很难,或者当时看完就完了,根本什么也没想。
现在却有更多感叹,比如人生注定是孤独的,没有人能真的懂你,甚至连自己也未必懂自己。
不管是家人、朋友还是爱人,都无法消除人的孤独,有的人可能觉得自己过得很好,从来不孤独,那或许是一种幸运,也有可能只是一种错觉。·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总是忍不住去想我知道的父母一辈的相处状态,比如我爸和我妈。
我爸属于有主义但是就是不说话的那种,我妈不仅有主义,也爱说话,很多时候我妈跟我爸说话,妈说十句爸才会答应一句。
他们结婚三十多年,谁也没能改变谁。
也有两个人都喜欢说话的,可是我能够见到的时候都是两个人互相吐槽,言语中透露的大多是嫌弃。
不管是读书还是对比到现实生活,我都没有对生活、未来、爱情失望,只是更加觉得知己难得,爱情难得,遇到了,就应该更加坦诚和珍惜才是。
至于孤独,反正会一直伴随着热闹吧,不管是自己的选择还是无可奈何,一个人的时候,就接受它,和它和平共处,最好能说上几句。一群人的时候,放下它,去享受热闹和繁华,去感受世界的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