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

作者: 阮守鸿 | 来源:发表于2018-04-07 20:47 被阅读0次

“知识隐喻与教学转型”一章,从知识隐喻的角度考察知识论历史演进的线索,让我们了解到,一切真正的知识都具有活动的、实践的性质,应当原原本本地看待“认知活动”。世界教育史上几位教育思想家关于知识模型的思考:如“消化说”、“实验说”、“对话说”、“人格说”……上述的知识隐喻启示我们,一切真正的知识具有活动的、实践的性质应当原原本本地看待“认知活动”。就是说,“认知活动”不是单纯地吸收知识或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而应当是一种活动。不过,这些识的隐喻尽管凸显了“认知活动”的关系性,但并没有从近代批判哲学所固有的认识论中解放出来,仍然以个别的相互独立的因素作为前提来理解认知过程。因此,传统的“客观主义”知识论固然是不可取的,但现代的“主观主义”知识论的局限性也不可小视。

  通过了解知识说,我们不妨反观一下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课题。当前我国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立,同样反映了知识隐喻的对立。应试教育的知识隐喻——“知识百宝箱”说,在我国教育领域仍有它的市场。这正是造成近年来“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一个认识论层面的原因。尽管多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处在改革的声浪之中,但未能切中要害。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在于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在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我国的课堂教学面临着从“灌输中心教学”转型为“对话中心教学”的严峻课题。这是关系到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方向的问题,容不得半点含糊,更容不得蓄意狡辩。我们的教育改革不能老是离开核心环节“敲边鼓”,或者“雷声大,雨点小”了。教学是怎样样一种实践呢?“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所谓学习的实践,是建构教育内容之意义的同客体对话的实践,是析出自身和反思自身的自我内的对话性实践。同时,是社会地建构这两种实践的同他人对话的实践。”因此,课堂教学的目标,无非就是通过第一种对话实践,同学科的主题所包含的观念、论点、问题密切交往的关系。这里所谓的“交往”是指“提示”和“接触”之意。“交往”表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能动的关联作用。这种关联表现为获得理解,归结为能动的认知过程所具备的实践与技能的获得;通过第二种对话实践,发展学习者自身的洞察力,形成认知过程中交互作用的知识、技能、洞察的结果,或是从事与这些成果协调的行为;通过第三种对话实践,在多种论点和思考的交互碰撞之中,发展学生对于所有观点,特别是不同于自己的观点的共鸣。倘若重视了共鸣性理解,就能够倾听某种问题的一切侧面,从而获得知识和真理。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需要克服两种片面性:既不能无视儿童已有的知识体系与经验,单向地灌输知识;也不能走向轻视概念性知识、无视知识结构化的体验主义教育。

相关文章

  •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

    本章介绍的知识隐喻启示我们,一切真正的知识具有活动的、实践的性质,应当原原本本地看待“认知活动”。就是说,“认...

  •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

    “知识隐喻与教学转型”一章,从知识隐喻的角度考察知识论历史演进的线索,让我们了解到,一切真正的知识都具有活动的、实...

  •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

    从知识隐喻的角度考察知识论历史演进的线索,我们可以看到一切真正的知识,都具有活动的、实践的性质,应当原原本...

  •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

    第十章 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 一、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代课程改革的焦点 现行的学校课程存在...

  •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

    知识隐喻与教学转型 本节主要讨论的内容是,从知识隐喻的角度考察知识论历史演进的线索,我们可以看到一切真正的知...

  •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

    第九章《探究学习与理科教学》 一、探究学习产生的背景与特点 特点: 1.是儿童自主地抓住自然的事务、现象,通过探究...

  •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

    一、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传统的学习是以灌输为主,强调系统的学习,追求的是知识的传递,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容器 ,采...

  •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

    我国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就是旨在打破分科主义课程的束缚,促进中小学课堂教学从“灌输中心”转型为“...

  •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

    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 我国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就是旨在打破分科主义课程的束缚,促进中...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你校实践的如何?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之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质、潜力与问题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scu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