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失望,应该说大失所望,几乎想要中途退场(事实上,我旁边的一个观众确实是这么做的)。之前便听说过人艺的《雷雨》在上海公演时引发的学生公益场爆笑事件,看了许多人的观点,最后基本汇合为一个观点——人艺的演员演技虽好,完成度也和以前版的大体相当,但《雷雨》几十年来从未创新,确实已经不能满足现在观众的需求了,有人说这是一个"迟暮的美人"。所以我和朋友都是抱着看看这个半老徐娘的心态去的,虽然知道不会有什么新意,但想来看看戏骨们飙戏也是挺好的体验。
然后我看后终于明白,原来整场演出最差的,竟是被视为业界标杆的北京人艺的演员们。我不知道是这场的状态问题还是我们俩的欣赏水平问题,但我们确实明显地感受到演员演技之差竟是看的这几部人艺的戏中最差的。
高中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放过录像版的北京人艺明星版《雷雨》,主演是达式常(周朴园)、潘虹(周繁漪)、濮存昕(周萍)、雷恪生(鲁贵)。那一版的《雷雨》确实打动了我们全班同学,除了蔡国庆演的周冲的一句"爸爸,这不公平。"我们笑了,其他都是很严肃地看完的。但这一版,也是经常全场大笑(这不是学生场,基本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涵盖到了,最小的我看到有初中生),而对于《雷雨》这样的悲剧,如其他网友所说,笑场本身就说明它败了。
杨立新饰演的周朴园太过温和,远没有那种震慑人的严厉,唯一的逼繁漪喝药那里还是让人感觉是"演"出来的,至于其他,则根本感受不到那种专制独行的封建大家长形象。第四幕他主动和周冲说话问询他学业的那段,本应该表现出一个长时间高高在上的专制者的疲倦与渴求亲人温暖的些许无助感,在杨立新表演出来,却只是语气稍微的缓和。在我看来,周朴园全场除了语气的严厉或缓和,竟是没有多大的感情变化。所以我觉得,这一场戏,周朴园的塑造是失败的。
龚丽君饰演的周繁漪,本应该是《雷雨》这部话剧塑造的最好的人物形象,曹禺先生早就在文章中提到过,她有一种"阴鸷"的美,在我理解来,"阴鸷"有对曾经拥有现在失去的爱情的深切渴望和不甘,也有长时间饱受大家庭压迫的怨恨,是一种近乎偏执的狠毒,愿意用尽一切手段去争取自己所爱的,不惧怕任何外界束缚。潘虹演的周繁漪从她一开始下楼缓缓的步伐便让我们对这个女人感到害怕,真是把那种"阴鸷"之感演得淋漓尽致,虽然我觉得唯一的不足就是那时潘虹年龄也较大了,不太符合周繁漪三十几岁的形象。龚丽君的年龄不会显得比周繁漪大,所以一开始我是觉得还不错的,而且作为人艺的戏骨之一,她的演技应该是过得去的。很可惜,看到后面我越来越感觉这个繁漪塑造的失败,她在别人面前是高冷的,但在周萍面前又是天真幼稚的,即便是那些恶毒的话,在我看来,也像是小孩子生气所说的气话,那种让人发怵的阴鸷感不仅没有表现出来,反而因为在不同人面前截然不同的表现让我感觉这个人物形象分裂带来的虚假感。
王斑演的周萍也是像一台机器一样,麻木,惹人厌。表现痛苦的时候,只是埋头,显出痛苦的样子,但不好意思,我真的get不到你的痛苦。和濮存昕演的周萍比,真的差了太多的档次。
周冲还是那么幼稚,而且这一版把周冲演的略蠢,让人频频发笑,真的,他一说话观众就想笑。这本身就很可笑!我读过几遍《雷雨》的剧本,在我印象中从来不认为周冲是幼稚,我只觉得他是单纯,而且从来没有因为他说的什么话笑过。有一个细节,在周冲说"爸爸,这不公平"那一段,这一版的周冲给人的感觉竟像是他就在旁边等着接词说"爸爸,这不公平",等周朴园让他走开的时候,他的表现就像是在说"好的,爸爸"。节奏太快了好嘛!
鲁妈三十年来积攒的怨恨,演员也没表现出来,倒是有一种经历了人生起伏后的水波不惊之感。而最后的痛苦也缺乏层次,难以打动观众。鲁妈塑造也是失败的。
四凤的演员在前两幕也还是不错的,我当时中场休息的时候就和朋友说:"这场话剧演员几乎都崩了,也就鲁贵和四凤能看了,第三幕看鲁贵,第四场看四凤了。"可惜,第四场的时候四凤像是换了一个演员(我看到名单上四凤有两个演员,不知道是分不同的幕还是不用的场次)。第四场,四凤变成了一个唱戏的,一个个痛苦的颤音啊,"不~~,你要是逼我,我就死~(往上起)在你面前。"分分钟出戏好不好,我当时打她的冲动都有了,谁给你装逼的权利?
全场看下来,也就演鲁贵的张万昆老师能看了。真的佩服张万昆老师,雷恪生演的鲁贵实在是明星版里最出彩的,珠玉在前,压力应该很大,张万昆老师却塑造了一个有自己风格的鲁贵,这个鲁贵在我看来,和雷恪生老师的相比,虽然没有那么优秀,却也不失特色。唯一的缺憾就是,在原著中,鲁贵是脑满肠肥的人,这也符合此人的形象,好吃懒做、贪图小便宜,而雷恪生老师的形象正符合,张万昆老师太瘦了,像是个勤劳的管家,这也是我一开始的感觉,当然,后来随着他的表演,还是很好地展现出鲁贵的卑贱。
除了演员们的表演,表演设计也有一定的败笔。
第一个细节,明星版周繁漪下楼的楼梯是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所以潘虹一出场,一下楼梯就能让人感受到那种逼人的阴冷。而这次的楼梯则被设计在侧面,而且有布子遮住。相反,正面也是通往花园的门,不知道这样安排的用意何在,是想表现灯光营造的傍晚的逼真吗?这也是我唯一的感受了。
第二个细节第三幕四凤和周萍在四凤家搂在一起,繁漪这时在窗外,一道闪电照亮了她的面庞。原著是这样写的"雷声轰轰,大雨下,舞台渐暗。一阵风吹开窗户,外面黑黝黝的。忽然一片蓝森森的闪电,照见了繁漪的惨白发死青的脸露在窗台上面。她像个死尸,任着一条条的雨水向散乱的头发上淋她。痉挛地不出声地苦笑,泪水流到眼角下,望着里面只顾拥抱的人们,闪电止了,窗外又是黑漆漆的。"我记得当时我们看明星版视频的时候,看到全场漆黑,忽的一道闪电劈过露出了潘虹的脸,当真是吓了一跳。而现在这一版,则是闪电持续了大概有两秒钟,繁漪缓缓走过窗台,只能看到侧脸,然后我听到后面有几个女生吓了一跳。比起明星版,现在的版本不仅没有忠于原著,而且起到的现场效果竟没有我们看明星版的录像好,也是蛮可悲的。这是我感受最深的两个舞台和表演设计上的点。
顺便补充一句,明星版的导演是陈薪伊导演,老太太年事已高,却仍活跃在舞台上,是我很佩服和喜欢的戏剧老前辈。前些日子看《图兰朵》的时候她就在台后观看,接下来还会有她的代表作《商鞅》上演,已经买了票,很是期待。
看到很多回答,都说现在《雷雨》不加创新,已经难以满足当代人的观剧品味了。但其实我感触更深的,却是好演员和好导演的重要。三年前看明星版《雷雨》的录像,依然能打动一帮高中生,三年后看现场版的《雷雨》,我却听到有一个孩子(约莫是初高中的样子)笑了,而且全场都经常爆笑。你要仅仅说是剧作的问题,我还真不敢轻易认同。
北京人艺不必然等于演技高超,再厉害的机构也难免会有浑水摸鱼之人。前些日子看的《司马迁》,扮演司马迁妻子的演员,连基本的台词节奏和基本情感都做不到位(豆瓣和知乎上有很多网友提起过这个事,和我一同前往的话剧团的同学也认为她的台词太差,我想不是我的鉴赏力问题),说明任何时候一个团体都要保持危机意识,不断提高自己。前些日子看杨澜采访濮存昕,他说他当副院长后最想干的事就是裁员,他觉得人艺有三分之一的工作人员不合格,无奈上面给的经费是按人头分配,加之一些其他恩怨纠葛,也只好作罢。这也告诉我们,不要因为是北京人艺就不敢质疑演员的演技,毕竟,观众才是他们表演的受众,我们有权利表明自己真实的观剧体验。
几年后重看《雷雨》,看剧的时候也让我思考一些问题,一些不经意的想法。高中的时候受惯性思维,认为《雷雨》讲得是残酷的封建制度对人的摧残。现在想想,虽然有这方面的考虑,但我想更深层次的悲剧,似乎是一种宿命感,无辜的人追求爱情,却碰到这样的人伦大忌,用鲁妈的话说"这都是命"。所以《雷雨》的艺术成就,还真不是那些被说烂了的批判封建主义——那才是会随时代过气的东西,而那种深层次的宿命悲剧和关怀,才是它得以长存的原因,才能让几十年后一帮小屁孩看着录像也能被深深打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