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诗魂

作者: 一丝清风110 | 来源:发表于2023-12-09 03:09 被阅读0次

    骑友圈疯传,本周六洛阳网友在孟津区朝阳镇后李村举行王之涣墓和李煜墓揭碑仪式。这是洛阳诗词爱好者为追寻边塞诗人王之涣和南唐亡国之君李煜墓,苦苦寻觅多年的结果。

    我和同事宋君相约驱车前往。在朝阳镇后李村瀍河右侧的邙山岭上,有近千亩房地产待开发的荒地,这就是传说中老虎堂。严冬时节,暖阳斜照,北风呼啸,枯萎的黄蒿和蒲公英交错相生的向阳山坡之上,便是王之涣墓。新刻的墓碑红布蒙面,刚建起的一丈高青砖塔楼,塔楼前宽二米,长三米的蓝砖铺地,刚刚隆起的两米见方新土堆。与长眠于此闻名于世的大诗人的名气多么的格格不入。

    据史料记载,王之涣墓地在洛阳城北十里。19世纪30年代,张钫有幸购得一方王之涣墓志铭,相传为张旭刻撰,初收藏于千唐志斋,现珍藏于国家博物馆。享誉世界的著名诗人竟然默默长眠邙山千年,竟然无人知晓,无从祭奠,既是洛阳人的悲哀,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悲哀。

    揭碑仪式上,洛阳董老先生主持致辞,段老师讲述王之涣生平和墓址的确立的艰难,如何与当地老百姓协商立碑事宜。一老一少带领大家一起吟诵《登鹳雀楼》和《凉州词》把揭碑仪式推上了高潮。大家分批祭拜上香献珏,最后手持鲜花绕墓地一周,表达了对诗人的怀念和崇敬之情。网友此举为中华文化传承尽一点绵薄之力,令人敬佩!

    王之涣,和王昌龄、王瀚、岑参等人一起,铸就了盛唐边塞诗的丰碑。盛唐皇帝热衷于开疆拓土,下层读书人看到参军也可以有更好的前途,于是投笔从戎,随大军征战边疆,构筑了盛唐边塞诗的华丽篇章。

    一首诗让鹳雀楼名扬天下。

    在蒲州西面的黄河东岸建造了一座戍楼,作军事瞭望之用,也就是后来的鹳雀楼。作为军事戍楼时没啥名气,却因雄伟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广阔秀丽的风景,文人骚客纷纷登楼赏景。青年王之涣 随军西征之时,登临鹳雀楼,极目远眺,右手轻扶剑柄,左手拈须,沉吟良久,不禁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吟诵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景物壮观雄伟,意境气势磅礴,积极进取的胸襟抱负,立即传唱大唐朝野,大江南北。

    漫漫黄沙之中,一座孤城座落在如血的残阳下。王之涣两鬓白霜,满脸沧桑,缓缓登临城头,举杯对月,听见老兵在城墙下吹着羌笛,如怨如怒,如泣如诉,不禁感慨万千。当夜一首《凉州词》跃然纸上:“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因为这首诗,王之涣成为盛唐边塞诗最耀眼的那颗星。

    介绍王之涣墓地确立 一老一少一起吟诵王之涣的诗 虔诚祭拜 洛阳考古志愿者合影

    王之涣墓东北500米是后唐李煜之墓。坐落于茂密红叶李林中。据当地老人讲,李煜葬在老虎堂,有翁仲、石羊、石马、石虎、石象生、笙表望柱等,20世纪60年代被毁。李村就是埋葬唐后主李煜而得名。李煜作为国君不治理朝政,终日寻欢作乐导致国家灭亡,成为后世宗柴荣的阶下囚。北宋赵匡胤囚禁李煜于汴京。亡国之后李煜诗风大变,宫廷靡靡之音变成思念家乡、思念故国的风格,皇帝没做好,但是诗词书画别具一格。一曲《虞美人》寄托了对家乡的思念,是国恨家仇,是悔恨离愁,恰似江水滚滚东流。词诗也引起赵光义猜疑,最终病死(一说毒死)。《虞美人》一度成为李煜的绝命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后主李煜之死告诉世人:不能当皇帝,就当个好诗人吧!最后诗人也当不成了,只有悔恨懊恼,香损玉碎。

    王李两位老先生,虽然相隔几百年,相聚相伴不容易,黄泉之下也可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更能互诉衷肠,寄托哀愁。但愿我辈的寻觅不会打扰你们的休息,祝愿两位诗人在地下安息!

    南唐后主李煜之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寻觅诗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sey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