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木心先生,还多亏网络上流传的那首歌《从前慢》,因为对诗歌最后几句所表达的旧时光的憧憬与向往,所以便去百度百科上搜索了木心的名字,在搜索的资料中,知道了木心先生跟陈丹青的一段过往因缘,也知道了《文学回忆录》成书的缘起,为木心先生和陈丹青之间的那种师徒之情所感动,便去看了这本书。
如果不是《从前慢》这首歌,让我知道了木心这个名字,如果不是在搜索木心先生资料的过程中看到了陈丹青这个名字,如果不是这本书的名字刚好是《文学回忆录》,如果不是因为我是中文系毕业的,那么,我都不可能知道木心这个人,也不会去看《文学回忆录》这本书了。
一个人与一位作者或一本书的相遇,也是要讲因缘巧合的。
所以,对于一位不很热爱宣传自己的作者来说,又或者他的作品不是家喻户晓的话,而读者又没有途径认识那位作者或者他的作品,那么,读者很可能就要跟这样的作者失之交臂了。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而对于那些不热衷出名只是默默写作也无心被世人发现或者在临终前将自己的作品都付之一炬的作者们,后世的读者将永远都读不到他们的作品,因为不曾被世人知晓,所以读者也就不会产生没有拜读名家之作的遗憾了。
《文学回忆录》我买的是电子书,主要的阅读时间是在上下班的地铁上,虽然地铁上的环境很嘈杂拥挤,但当我沉浸在书中时,我听不到任何声音,面前只有木心先生在娓娓道来一桩桩一件件让我倍感新奇而又有趣的事,有时哭,有时笑,自己深深地被文字中的那个活力四射可亲可爱的木心先生所感染、感动。
上大学时,我最喜欢的就是现当代文学史这门课了,究其原因,一部分是我对现当代文学中的那些名人作家们很感兴趣,另一个原因就是教我们的那位现当代文学史的老师课讲得实在很有感染力。
也因为大学念的是中文系的缘故,所以对木心先生在《文学回忆录》里面提到的作家和作品不至于太陌生。只不过不同的是,我们当时学习的只是各个阶段各个流派和相对应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书本上的知识都很古板和模式化,而在木心先生的讲解中,那些历史上书本上的人物都变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丰满的人物了,尤其读到木心先生对某个人某个事的调侃时,总是忍不住哈哈大笑。
《文学回忆录》是陈丹青根据木心先生的讲课笔记整理而成的,木心先生断断续续地讲了5年,他的学生们听了5年。当然,这5年之间,听课的学生可能会发生变化,但讲课的人却一直是木心先生一个人。
如果你看过《文学回忆录》的目录你就会知道,木心先生是一个多么博学的人,古今中外的各个流派,古今中外的各个名家人物,他都能信手拈来,并且有自己独特的点评。拥有如此渊博的学识和丰厚的古文功底,木心先生是有资格当老师的。
读这本书时,真的很羡慕那些围在木心先生身边听课的学生们。我的学生时代只有端坐在桌椅上老师讲我们听的灌输式教育,即使师生之间有互动交流,也只有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和课后的难题解答环节。真的对自己人格的发展和理想的形成有影响的老师真是少之又少。
由此及彼,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像木心先生和他的学生们的交流方式一样,与朋友坐在一起谈文学、谈人生、谈理想,这也是很美好的一件事情,只不过现实是朋友们都四散天涯各自为家,相聚的机会都很少。
读了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之后我又在网上买了木心全集来看,看了几本之后,除了增加了我对木心先生博学的笃定还有就是再次验证了自己的才疏学浅了。
对于现代的大部分读者来说,我想,我们的古文学功底都是很薄弱的,而木心先生的书竟然有用古文写的,我连文章中单个的字认识的都很困难,更何况由那些字连起来的一整篇文章呢。
自己也知道,如果不多读古代的文学书籍的话,是不能深刻理解中国的文化的,只不过,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翻译的古书对自己来说简直就是天书,有翻译的又是整篇文章的翻译,没有单个字词的解释,所有,即使这样读下来,有时也是一知半解,不知所云。因为读古代书籍时的阅读体验不是很顺畅,所以就读的很少,读的少自己的文学知识积累就很少,如此的恶性循环。
我想,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有一天把近现代中外名家的书都读完了,而当代的书籍又变得不值一读时,应该就会去读古代的书籍了吧。
没有经过古典文学熏陶的现代人骨子里是空的。
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木心先生,有更多的人读木心先生的书,不过木心先生自己,对我的这点期望应该是感到无所谓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