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引号的作用仅仅是引用,不含反语的意味。源于图中《我的老师(节选)》一文。
今天讲解练习题时,看到了这篇有点熟悉的文章,想来我是学过或者读过的。我要学生一起把文章读了一遍,文章不长,写得也有意思。
读完,他们就能发现问题。“为什么明明是女教师,却称为‘先生’?”
这要是说起杨绛先生,应该就明了了。可是他们竟然连钱钟书先生的大名都没听过,更别说那句“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也难怪,他们连如何关爱他人都不太清楚,哪会晓得婚姻大事!
此称先生,一是因蔡老师是一位教书先生,二则想必她是一位颇受尊敬之人,有巾帼不让须眉之风范。
还有问题,女教师也有“女朋友”?这就是汉语发展过程中的语意缩小的现象了。当时这个词语也有“女性朋友”的意思。
听他们读文章,我就有点乐,因为文中蔡芸芝先生的温柔和“从不打骂”,幸好我戴着口罩,学生应该没看出我的表情变化。
不过我自己忍不住了,讲到题目“她从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这里是否矛盾?”我开起了玩笑。
“可惜啊,你们没有碰到这样的好老师,你们只碰到了我这样爱打人的老师,我可是真打!”他们纷纷在底下点头,还小声改编着这句话,“佘老师从来都喜欢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
一听,我自己也笑。
“你们读了这么多年,碰到过不打骂你们的老师吗?”他们又开始摇头。
“那好,佘老师祝你们以后也遇不到这样的老师。”他们听出了我的揶揄之意,都笑了。
这群孩子被我骂得多,打的次数倒是少,除开经常挨批评的那几个孩子。不过,最令人欣喜的是孩子不记仇,过了会儿,又笑嘻嘻地跑来找我了。特别是那个好动的张笑尘,上课总要被我训几次,但是一到下课,他又开开心心地跑去玩。
打骂不代表讨厌,不打骂也不一定是对孩子好,辩证对待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