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一班•十年之约作业本简友广场
十年之约 | 在“逃避”的欲望之梯上寻觅中道(9月总结)

十年之约 | 在“逃避”的欲望之梯上寻觅中道(9月总结)

作者: 梦也馆长 | 来源:发表于2022-10-19 15:16 被阅读0次

    9月,久违地放下了工作,和艾米共度两周假期。若算上国庆,则为三周。学生时代的寒暑之欢仍然历历在目,如今的三周连假却显得那么奢侈。

    无法出京,但也不愿宅居。于是拉着艾米来到户外。

    空荡的奥森,从湿地出发,溯溪而下,择无人草甸而栖,不似在闹市。徒步三山五园,王莲湖中卧,水杉冲云霄。温榆河岸摇曳梦,向阳花海梯田游。水镇幻境名古北,登高梦回司马台。漫漫长路单车伴,携子之手沙河畔。

    曾有规划行业领军人将“记得住乡愁”纳入城市宏愿,透露出浓浓的人文关怀。

    其内在逻辑或许正如段义孚先生所言,现代社会的红男绿女生活在种种人造环境中,这些人造环境处在欲望之梯的上端,此处的人们似乎在忍受着米兰·昆德拉所说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轻”。城市人造景观的生活似乎并不十分真实,尽管人们不介意生活在甜美的梦中,但是他们在生活中可能会暗暗发觉,也许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因此人们希望在欲望之梯上停一下,或者退下一两级。极端主义者甚至渴望下到梯子的最下端,去拥抱大地,沙粒粗糙的纹理令他们感到世界的真实;而折中主义者则企图寻求欲望之梯的中间位置,地理和环境学者会称其为“中间景观”,即远离城市的乡村、田野,但又不是完全另一个极端的蛮荒之地。

    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从蛮荒的自然之中逃离,建造了城市,以逃避如今看似美好自由的“自然”的另一面——可怕的野蛮之力,无处不在的灾害与野兽威胁。根植心底的名为“逃离”的驱动力始终如影随形。与只能被迫迁徙的动物相比,人类学会了按照自己的设想改造自然。然而人力终有极限,自然总有人类无法改变的一面,继而为了掩饰自身的软弱,人类创造了诸多文化与秩序。无病无灾的理想乡,既然无法在自然中实现,那就以人类无限的想象力,将其以宗教、建筑、文字等形式永久地保存下来,代代相传。

    “在现实面前,人类本性的软弱一览无余”,而城市与文化,恰是逃避自然的产物,为人们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安全感。

    然而,极度安全的另一面,是自由的丧失。无论将城市规划得多么亲近自然,其内核却难以改变——秩序、阶级、规则……各种权力意志的幻想,所带来的压力与不真实。

    当我们在通勤地铁上凝望着车厢驶来的漆黑洞穴,在琳琅满目的购物中心体会着名为消费主义的景观洗脑,在不断鸡娃的内卷之路上左顾右盼,看似稳定的城市生活背后的无尽压力逐渐将我们吞没,囿于精神锁链,期待着逃离与解放。

    在从自然走向城市的路途中,人类逐渐逃离了被野蛮奴役的命运,看似翻身成了主人,却慢慢化作自身的奴隶,等待着再次救赎。

    生活在他处的诗与远方,逃离眼前的苟且,曾是一种释放压力的通道,却在疫情到来后被封了去处。于是,作为替代方案的露营等户外活动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人类在自然的蛮荒与城市的压力间反复横跳,始终活在“逃避”的欲望之梯上,并在梯子上爬来爬去以获得安全感,欲望之梯的顶端是极其华而不实的嬉戏与人类幻想,底端则是极其严肃而真实的蛮荒与苍茫。

    逃避主义属于人类,且人类无法摆脱它。

    当我们重新审视城市文明与人类文化的诞生,也便心中豁然——逃避并不可耻,其自有原初人性的轨迹可循。亲近自然而又远离蛮荒的“中间景观”之地,或许才是多数人理想而真实的心灵归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十年之约 | 在“逃避”的欲望之梯上寻觅中道(9月总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sie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