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邻山而建,拾级而上,多次征地扩建,渐成如今模样。
前部分为教学生活区,集中分布教学楼、功能室、师生宿舍、食堂、篮球场等设施,紧凑相拥,高频使用;后半部分为后山标准田径场及附属区,面积广阔,视野开阔,却偶尔使用,人迹稀少。
上午大课间活动,学生拥挤在教学楼前操场,拘谨活动,后田径场却人迹不至,冷冷清清。
为什么会有如此落差?可否想出办法将资源整体统筹,更合理的利用?
行政会上,抛出问题,大家反应寥寥,迟迟没有办法。其实大家都心里明白,关键就在于要爬上后山,要改变原本熟悉了的习惯,想着难就不会有下一步。
高三成为了突破的先行者,在教学校长、年级委员会组织下,早晨,高三跑操集合拉到了后田径场。
换个环境的新鲜,让学生对爬上后山并没抵触,而清新的空气,满眼碧绿,独享广阔资源让学生心有优越感,高三的早晨锻炼便在后田径场坚持下来了。
学校筹拍宣传片,学生活动是重要画面,噫!这不是很好的契机吗?
以确保拍摄效果,更好展示学校硬件设施为由,请德育线和体育组完成跑操拍摄前的训练,同时高考、学考临近,不可能有大量时间,请思考清楚后再行动,高效组织,确保效果。
当带肩负任务,必须达到时,人便有了战胜习惯的推力,活动的契机,赋予仪式感,让改变在悄然间发生。
如今,拍摄还没完成,早间的趣味跑操如火如荼的在后田径场展开,昔日的冷清之地,换了副模样,砖红的跑道,青翠的操场,整齐的校服,欢快的脚步,田径场有了应有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