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我思:《为政篇》08子夏问孝

《论语》我思:《为政篇》08子夏问孝

作者: 苦涩的答案 | 来源:发表于2021-07-27 18:28 被阅读0次

    【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

    子夏向孔子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对父母总是和颜悦色是很难的。有了事情,儿女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来享用,这样就算是孝了吗?”

    【我思】

    01我认为孝的标准

    连续好四章都是在问孝,但孔子的回答却又各不相同。孟懿子问孝,答“无违(礼)”;孟武伯问孝,答“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答“敬”;子夏问孝,答“(勿)色难”。

    这么看来,孝没有统一标准,或者说孝的标准太多了,做到很不容易。

    孝的标准其实仍在于“恭敬”二字。外在为恭,内在为敬。

    朱熹对此的解释是“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服劳奉养未足为孝也。旧说:承顺父母之色为难,亦通。”

    相由心生,只有内心充满了对父母的爱,反应到外在必有悦色、婉容。答子夏的面容“(勿)色难”,行动“”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答子游的“能养”。答孟武伯的父母唯“忧”。答孟懿子的“礼”。这些都属于“恭”的范畴。

    内在的敬其实决定着外在的恭。但两者缺一不可,缺任何一个都不算孝顺。

    在抖音上看到过一个视频,是一位大爷像哄小孩一样,在哄九十多岁,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吃饭。大爷小时候,他母亲应该也是这么哄他吃饭的。不同的是两位都已经是满头银发,角色也互换了。

    没有内在的敬就做不到这样子外在的恭,这么做反而会觉得非常尴尬,可大爷的耐心和细心,让我看到了他内在的孝心。

    02为什么孔子答孝内容不同

    面对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和子夏的问孝,孔子的回答各不相同,那是因为提问的人身份不同。

    孟懿子是鲁国孟孙氏第九代宗主,是某种程度上的统治者,他的孝不仅仅是他一家的事情了,就像现在公务员队伍讲究家风一样。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问孝时孟懿子可能还没过事,加上他当权世家公子的身份,理解父母的期望是他尽孝道的重要内容。子游和子夏都是孔子的学生,我们都知道孔子的教育讲究因材施教,或是从他们各自的性格出发,孔子才针对性地提出孝的不同侧重点。

    关于这个理由,宋朝程颢、程颐的“读书笔记”讲得更为透彻:“告懿子,告众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忧之事。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我思:《为政篇》08子夏问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siom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