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布和莫诺德的乳糖操纵子理论,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奠基理论之一,这是一项非常伟大的发现,可以说和物理领域黑体辐射理论的解释重要性相媲美。两位也因此一起拿到了诺贝尔奖。大致描述如下:
细胞不可以直接利用乳糖的,必须要产生分解乳糖的酶,把乳糖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才能直接利用。实验发现,把细胞放在有乳糖的溶液中,乳糖浓度很低的时候细胞几乎不产生分解乳糖的酶,乳糖浓度很高的时候,可以“诱导”细胞产生分解乳糖的酶。
所以我们得出这样的简要的结论(如图一):
图一事实上,当两位科学家更加深入的进行实验以后,却找到了一个“小三”(酶的阻遏物,结合在酶的基因上,使酶的基因无法表达,阻遏酶的产生,称为阻遏物),然后发现,乳糖对酶的诱导事实上是通过这个“小三”来进行调控的,乳糖可以结合在阻遏物的身上,这样阻遏物就无法阻止酶的基因的表达,这样基因就会表达酶来分解乳糖,形象一点表述如图二:
图二你会问,为什么是这么复杂的控制方式呢,第一种情况简单大气,不是说大道至简嘛,为什么进化了几十亿年的生命会选择走一条更复杂的途径?
实际上生命的大道至简是对的,我们应该关注的不是分解乳糖的过程,而是我们的细胞为什么要分解乳糖,分解乳糖是为了得到分解后的产物葡萄糖,如果分解的葡萄糖已经足够细胞使用了,细胞将不会再浪费资源和能量继续分解葡萄糖。
分解乳糖的过程时动态变化的。在分解乳糖的过程中,乳糖浓度在降低,葡萄糖在增加,逐渐达到足够细胞使用的水平,此时细胞不再需要分解乳糖;巧合的是,这时候由于乳糖已经被分解了很多,酶的阻遏物便会逐渐增加,阻碍酶的产生,于是酶分解产生葡萄糖就会变慢,细胞就不会浪费剩余的乳糖。但是当细胞逐渐消耗葡萄糖的时候,葡萄糖浓度下降,此时乳糖的浓度又占据了优势,再次抑制了酶的阻遏物,阻遏物被抑制,酶就会发挥作用,产生葡萄糖。所以上下两条通路不断交替变化,就避免了乳糖分解过多,产生葡萄糖过多,细胞用不完的浪费。如果是第一种乳糖直接“诱导”酶的假设成立,那么乳糖一下子就全分解成葡萄糖了,用不完的就浪费了。
整个过程可以用图三来表示,假设乳糖的浓度很高,只需要分解一小部分就能满足所需,这样子每个交替变化后,剩下的乳糖的量就可以看作恒定,和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曲线画在同一个坐标系中很相似。
图三然后你会发现,这个图太厉害了,草原上旅鼠和狐狸的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图线也是这样,老鼠多的时候,狐狸会增多,狐狸数量到顶的时候,会把老鼠吃到最少,然后狐狸大规模饿死,然后老鼠在狐狸减少的时候大规模繁殖,然后奄奄一息的狐狸又会靠着大量的老鼠作为食物来源重新繁盛,繁盛之后老鼠减少,狐狸再次衰落……
细胞中微观的看不见的分子,和宏观世界的弱肉强食,居然遵循着同一条法则,不得不感叹生命的魅力,几亿年来生命都是靠着这种动态的调节机制,谱写了数不清的壮丽史诗。
生命的法则——负反馈调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