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不可分,坚持目标不放松。
欢迎来到箜的世界。
本来想继续分享《如何阅读一本书》接下来的内容,而且今天要分享的内容也已经弄了一半,但是发现最近整理这本书的时候特别困难,以前的话肯定跟自己死磕,但这一次,我决定放过自己,进入新的篇章,再回去多读几遍这本书,如果可以再继续分享后面的内容,如果暂时没办法就停下,分享别的内容。
所以想来想去决定今天要分享的是亲子关系的内容,也是樊登老师写的《陪孩子终身成长》。
亲子关系,决定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亲子关系决定孩子的一生,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其实我们每个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都能从童年和父母的相处方式中找到答案。
和父母相处的方式,会投射到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情绪处理方式,以及与他人相处的模式上。 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父母的影响是最大的。
这也就是我们要如此重视亲子关系的原因,因为养育方式真的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一个人和父母的关系就是他和整个世界关系的投射。
我们可能有对自己孩子发脾气或者粗暴对待的时候,当我们小的时候可能也被父母这样对待过,所以你还记得你小时候是怎样对抗的吗?是直接跟父母起正面冲突吗?
我想大多孩子都不是这样的,也不太敢这样,但内心会有巨大的压力,因为我们跟父母对抗的方式,通常是被动的、隐秘的。
如果父母习惯了对孩子严厉苛责,孩子长大后就容易把所有的挑战、压力、批评,甚至一点点讨价还价,都视作道德问题,误会别人说的话、做的事,误认为对方的动机是瞧不起自己、不尊重自己。
今天跟朋友们谈到有小朋友在寄宿学校“偷拿”了老师要给所有孩子发的小零食,被老师当全班面批评,也被老师在家长会上批评孩子有“品质”问题……觉得丢脸的父母,回家又对孩子上纲上线地“教育”……
生活中,确实有孩子总被父母上纲上线地“教育”,一点点小事也被父母提高到“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高度。比如,贴上“你是一个不尊重父母的人”“你是一个不爱学习的人”这样的标签。
孩子内心肯定会形成巨大压力,然后找机会报复,可能是成年后的一些特殊习惯,或者如上面所说,容易把所有的挑战、压力、批评,甚至一点点讨价还价,都视作道德问题,误会别人说的话、做的事,误认为对方的动机是瞧不起自己、不尊重自己。
还有常见的问题:孩子不好管,孩子一做作业,我就发飙、生气。
表面上看,父母关注的是孩子的作业,实际上,这个问题的核心来自父母自身。关注一件事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但选择发飙和生气的父母,因为他们自己还没长大。这样的父母,童年时可能总是被压迫、被欺负,他们的内心就是一个遇到困难无处倾诉的软弱、无助的孩子。
所以,再次强调下作者的观点:一个人和父母的关系就是他和整个世界的关系。
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说过:“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人无法脱离人群、社会而独自生存,每个人只需要处理好两种关系,就能与世界从容相处。
第一种是自己和父母的关系。
第二种是自己和其他人的关系,包括与伴侣、孩子、同事、合作伙伴等的关系。
而其实第二种关系是第一种关系的投射。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之大可能超越了我们的想象。
有了孩子,一方面我们其实也更能理解父母,但另一方面可能惊讶的发现,自己的很多行为可能无意中跟自己的父母竟然是一模一样的。孩子给我我们再次成长的机会,而且这次的成长比之前来得更清醒和猛烈。
愿我们跟孩子一起终身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好啦,今天就到这里啦,明天继续。
作者:箜
若是同频伙伴,欢迎留言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