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近期,在小说系列课本教学最后一篇《呼兰河传》结束之后,即进入到了散文阅读教学。记事写人类的散文被我放在了小说阅读中,所以本周的散文学习主要是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雪》领略写景散文的基本特征和常用的几种写景方法,领悟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之妙。
在品读《雪》过程中,学生们基本能够寻找理解江南雪的特征——滋润美艳之至,充满生机和美好,但是短暂易逝,而对朔雪特征的理解上有阻碍。在引导学生品读这部分文字时,我们首先抓住的是“如粉如沙”,从中领会朔雪干燥、独立、坚硬的特征。然后通过朗读品味朔雪的动态展示,抓住“旋转、升腾、弥漫”和“不断、整个太空”,感受朔雪力量的强大。品读“如包藏火焰的大雾”,由“大雾”感受朔雪的朦胧,外形的不真切;再由“包藏火焰”感受朔雪虽不真切外表下蕴藏的强大的可以焚烧一切污秽的力量。联系写作背景,领会“凛冽的天宇下”“无边的旷野”既是现实黑暗、希望渺茫的暗示,也以如此阔大阴暗的立体空间衬托了朔雪勇于斗争、不怕牺牲的可贵精神。最后一句是补充内容,强调了作者对朔雪的高度赞美和欣赏之情。在比较朔雪与江南雪的特征中,由江南雪美好而短暂易逝,领会作者热爱怀念又惋惜的复杂情感,同时由朔雪干燥、独立坚硬、内心有强大的斗争力量体会作者的欣赏赞美之情。这一部分内容我讲的多。应该联系《故乡》最后一段话——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由此引导学生走入鲁迅先生的内心,深入感受先生在黑暗中依然坚持理想,不断奋斗前行,拥有着极强的斗争精神的内心世界。所以,先生更加欣赏也更加赞美朔雪的精神。可惜,课上我没有这样做,只是带着学生从“但是”两个字,结合描写文字领会作者的情感风向了。
另外,补充了一处:江南雪短暂易逝,那么朔雪能否永存?从文中找哪一个词能够告诉我们答案。学生找到了“永远如粉如沙”中“永远”二字,展示了朔雪精神品质的长久。
文中开头两句耐人寻味,时间关系我只是当作了课后思考题。其实,暖国的雨似乎就是作者鲁迅自己的象征。文中的问是作者代众人问,答案则在文中含蓄点明了: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并不觉得不幸。因为暖国的雨会变成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带给人美好快乐的生活。只是它的美好快乐就像易融化的雪罗汉,短暂、易逝,给人淡淡的哀愁。这一切就像鲁迅的童年,鲁迅的故乡一般,只能留存在记忆里,而现实的黑暗需要朔雪独立自强、蓬勃向上的强大斗争力。即便是孤独的,也会牺牲的,他也无怨无悔。因为只有朔雪才是雨的精魂,去除了雨形体的特征,却极好地继承了雨的精神:不仅滋润万物,也为天地万物未来的美好生活奋斗不止。
这样的抉择正是鲁迅先生个人的人生理想,也符合鲁迅先生人生的抉择和行动。
一篇《雪》,几乎字字句句都大有深意,真正是经典中的经典。
另外,文中整体采用对比衬托手法和恰当的描写,这是鲁迅先生常用的写作法宝。联系全文,再次朗读体会如此写作之妙——描写中展现并对比两种雪的外显特征,衬托两种雪的精神世界。作者复杂的情感就是这样被简洁地呈现于读者面前,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