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一课--原生家庭与我

第一课--原生家庭与我

作者: 自带小太阳_dbd3 | 来源:发表于2023-05-23 09:31 被阅读0次

    第一课 原生家庭与我

    1. 黑底白色小婴儿的照片:你观察到的是哪部分?

    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画自己,完善自己。通过镜面回馈,也即妈妈对她的聆听和感受描述,不断描绘出立体的自己。

    2. 情绪的识别需要练习,主要从与养育者(尤其是妈妈)的镜像反馈中。长期被迫吞情绪的人,长期缺乏情感支持的人,会误读/误解很多情绪。这也是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的原因。如,有时候只是别人累了才... ... 但这样的人会解读成自己不够好... ...

    3. 伤害你的不是这个人或者这件事情,而是你对他们的解读。而你的解读方式以及解读能力都是可以通过后天对自己的二次养育来提升的。

    4. 这不是你的错,因为你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人帮助你,锻炼情绪识别的肌肉,你已经习惯了视而不见,你以为看不见的是正常的,这样的能力空白让各种关系问题层出不穷,力不从心。所以当不好的情绪来临时会容易失控。

    5. 父母情感支持情感缺失的时候,孩子会被迫自己养育自己。这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这很有可能带着很大的误解去养育自己的孩子。

    6.当一个人习惯性地意识到我不重要,后果就是当事情的发展偏离它的预期轨道时,他习惯性地自责,他会归结为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的无能。

    7. 常见父母类型:一般都是复合型

    1)专制型父母:根源在于父母曾经就是哪个被忽视的孩子,自己的情绪从来都是一片混乱,或者最好不存在,因为这样就不会惹麻烦。导致自己觉得孩子没有情绪才是正常的,有情绪就代表着麻烦,代表着挑战权威,代表不爱父母。他们没有能力识别情绪,没有办法跟孩子共情。妈妈跟孩子之前的链接始终是断裂的。

    2)自恋型父母:它和专制型父母同属于控制型养育模式。过度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单纯地希望所有的人都赞美自己,羡慕自己的家庭,认可自己的能力。这类父母擅长指责,把焦虑一股脑倾倒给孩子,责怪孩子不懂事等等。他们只会感受到一种感受,那就是羞辱。他们只有加倍羞辱孩子,心里才感到平衡。因为他受的伤需要孩子付出代价。不论妈妈自己愿不愿意承认,此时此刻的他是不爱眼前这个孩子的。她觉得孩子让自己的丢脸了,是破坏他完美形象的敌人。内心的诉求是:(孩子)你最好做到完美,最起码也不能给我丢脸。育儿的出发点是“我自己”,从来都不是“孩子”。这类父母会偏爱让她自己感受好,更让自己有面子的那个孩子,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延伸和影射。孩子好就说明自己好,孩子不好那就是对自己的否定。

    这种心态的根源是他们自己的内心一直寄居在自己父母的评价之下,他们从来都没有独立过,他们以为这就是父母跟孩子的相处模式。自恋型父母往往有着自恋型的上一辈,由于知识的匮乏,他们从来没有反思过,因此也就没有及时止损,一直把相处模式带到了下一代。长期吞噬自己情绪的人的后果是,始终觉得有情绪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也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因为只要情绪出现,必须第一时间消灭它,会怕孩子哭,尤其是害怕孩子当众哭。这意味着麻烦来了,别人会怎么看自己呢?这会让自己受到羞辱,这样孩子会有一个可怕的自我认知:如果别人足够了解我,就一定不会喜欢我。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自我认知。这会影响孩子所有的亲密关系。

    成人后,孩子会觉得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有条件的。这将会一个重大的打击。父母只爱好的自己,那个不成功不优秀的我始终不被接纳,久而久之,会进入人的潜意识。孩子很难满足于现状,也许会表现为上进,追求卓越,而实际上只有当事人才知道这是源自于一种很强烈的不安全感(当然这不意味着追究卓越的人就是自恋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自己始终被自己不够好,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好才叫好,他们很难冲破低自我认知的牢笼,很容易不安,心慌的感觉如影随形,因而产生很多问题,如焦虑,失眠,甚至抑郁。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讨好父母,而且会一直活在父母的批判中迷失了自我。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常常被父母忽视的孩子,往往长大最孝顺。这不是反哺,而是出于对父母认可的乞求。这是让人非常可悲的地方。这也是需要自己二次养育自己的地方。重新注入高质量的爱。

    3)成就型父母。典型的鸡娃的父母。他们对孩子的期望特别高。一个健康的成就型父母会成为孩子的垫脚石。他们会观察识别孩子的天赋,支持孩子追求孩子想要追求孩子的。最大化发挥孩子的天赋,成就孩子。而不健康的成就型父母,会让孩子成为自己想让孩子成为的样子。孩子原本的感受和对爱的诉求,都被否认了。孩子没有办法脱离父母,唯一能让孩子生存下去的方式就是加入(父母阵营),跟他们一起去否定自己的感受,假装那部分自己的感受不存,让自己成为一个听话的,不让父母失望的孩子。让父母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物有所值,父母的开心和满意成了孩子的人生目标。但一个人的感受就像人的四肢、头发、脚趾一样是真是存在的呀。而缺失的那部分感受,才构成了孩子真实的自我。再多的物质都填不满。

    4)温柔说教型父母。这类父母典型的特征就是温柔和坚定地说教。他们知道尊重孩子,但不知道如何明确边界。这是很多新手父母容易出现的问题。如容易对着小孩子,讲大道理。如,不是答应地好好的吗?要学会控制自己... ...要换位思考... ... 当孩子触及边界的时候他们选择一遍又一遍地讲大道理。如果孩子不听,他们也觉得很无奈,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跟溺爱不同。溺爱属于没有边界,无限放大感性因素而长期忽略理性的培养。但温柔说教型父母不但放大感性因素,而且会给孩子们灌输不符合他们年龄的理性。这时候,孩子会觉得不耐烦,父母之间的链接断裂。这类孩子的情绪和感受也是被父母忽略的。父母期望他们使用不符合年龄的理性去管理他们的感受与冲动,不断对结果表示失望。最终只能对结果表示失望,孩子始终在没有边界和缺乏引导中自我摸索。

    无边界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跟真实世界脱节,这样的孩子很容易产生焦虑。孩子需要学会的是如何做正确的决定,以及当自己的冲动和欲望触及边界的时候,如何及时调整自己。这是家长需要帮助孩子的地方(为真实的世界做准备)。另外一方面产生的后果是,孩子在长大以后,出现任何负面情绪,他会把错归结到自己身上。因为他认为父母从来不吼不骂我,一定是自己的错。很多成年人的问题并不在于当时父母在童年时期做错了什么,而在于当时没有做什么。因此,育儿光有爱是远远不够的。有了知识,才能给支持,才知道该给什么。

    5)成瘾型父母。这类父母会沉溺于一种执念,如拼命地赚钱、减肥、整容、打游戏等等。这类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见于父母对其情绪和感受忽略型的家庭。家长只在孩子的高光时刻表达赞美,而在低谷时刻选择性忽略。因此,孩子通过家长的镜面反馈就会得出一个结论:只有我的高光时刻才是值得被爱的。我必须要拼尽全力来保护我的高光时刻。这些高光时刻就会形成孩子的“安全茧房”。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孩子拼命地学习、减肥、整容、打游戏等等。因为这些事对他们来说是他们的“拥有”,是他们真正能掌握的东西,他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能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关注和赞美。他失去地太多了,他会对自己非常地苛刻。

    这样的父母影响下的孩子有以下特征。第一,孩子会错乱,没有安全感。因为父母的喜怒无常,孩子会出现两种人格。第二,孩子早早学会了利用父母不稳定的情绪,逃避自己不想面对的后果。

    这里会衍生出这一类父母,他们不逼孩子,但是也不教孩子。他们不管孩子,但是也不帮孩子。这就是所谓放养型父母。他们月与孩子几乎不产生任何层面的有效的能量交互。只顾自己玩,开心,或赚钱。这种情感支持下放养的孩子的风险:孩子被迫代理父母的职责。同时,孩子很容易被别人的评价所左右。

    Summary:

    1. 教育孩子应该作用于孩子的潜意识而非意识层面。就问题处理问题,问题会层出不穷,就问题挖掘底层逻辑,才能真正成长和收获。

    2. 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成长为一个能够给到孩子情绪支持,帮助孩子转念的父母。

    3. 我们要成为孩子的助推器,不要活成孩子的天花板。

    4.育儿一定要先育己。我们先重建自己,二次养育自己后成就自己才能成就孩子。

    5. 让回忆里的痛,止于你;让高质量的爱,始于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一课--原生家庭与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skx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