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朋友可能在思想深度上不如你,但是他肯定有比你强的地方,一定能给你启迪,从而进一步提升你。跟不同的朋友交往就会有不同的收获。不要认为交际聊天占用了你阅读研究的时间就一定不好,各有各的好处。因为人毕竟是活在现实中的人,人只有投身于现实才能进入更深的领域。不能一辈子呆在书斋里,以免像浮士德晚年那样懊悔。应该体验人生的丰富性,立体性,而不是一直停留在平面的,封闭的空间。读书,交友,出行,这三件事都很重要。当然读书是排第一位的。但是在读了半辈子书以后,也就应该把其他的事情考虑考虑了。
应该接受生活的改变而不是抵触。在一种模式下生活太久了,要切换到另一种模式,可能要有一个适应期。可不可以让这个适应期尽量缩短呢?我觉得我是可以的。可以放下一些过去很执着的东西,甚至沉思阅读写作都可以放下。是不是我的人生一定要有这些才行呢?是不是我这辈子就一定要处在这个模式里面呢?可以平和的接受一切改变。命运本来就是变幻莫测的,人生的跌宕起伏未必就是自己能够左右的,还是要顺应命运的变化。不是自己习惯了怎样就一直得怎样,就永远要这样。改变可能会不期而至。那就要接受。以阳光的心态接受新的生活方式,接受每一个当下。
有一个佛学家谈起佛理总是令人折服。后来他生了一场怪病,病好了却把佛理给全忘了,而且再也提不起兴趣了。有一股精神力进入了他的心中,摄持了他,他就安住于其中,对那些佛理就毫无兴趣了。所有的理论都是脆弱的,一旦热情消退了,也就变成了影子,书斋里的浮士德是苦闷的。只有一股真实的精神力量才是有用的,其他的都只是空谈。岂止对佛理丧失了兴趣,对一切学理皆不复有兴趣。之所以如此并非懒惰,恰是因为过去对学理的长时研究与如今所持的密咒两相比较,便显示出密咒的力量,对比之下学理就是非常无力的,所以就完全转向了密咒。完全不再牵涉学理,在现实中也是如此,如果有一个办法果然能让人长命百岁,那么就会有无数人趋之若鹜,不会以四大皆空而回绝,也不会以不究竟而漠不关心。仅仅在世间延年益寿便能如此令人重视,因为这是非常实际的,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学理。如果不实际又有什么用呢?为什么脑子里总会想到那些学理呢?这都是过去的习惯,长期被误导所致。实实在在的走一步远胜于空想万里。
为什么不能心外求法呢?这都是被理论所误。那些理论告诉你心外求法是如何如何错误的,但那只是某些教派的说法,为什么就要将此当做唯一的衡量标准呢?如果心外求法能有所得那就是很好的。如果抱着所谓的心,实际上却是一片茫然,那实在不如勤奋的去心外求法。不必再纠缠于这些名词概念,不要让理论控制了大脑,一切皆以实践为准。经院派的人往往隔绝于世俗生活,所以就会沉溺于不切实际的理论中而不觉其非。尘世的生活阅历就是非常重要的,它能让你看清什么才是真正有用的。那些口口声声说空说唯心唯识的人,应该至少先一天不吃不喝然后再开口高论。
一个偶然就会完全改变人生的轨迹,这是起初自己也不曾预料的,这是不是就是命运的力量呢?
研究学问重要还是一颗解脱的心重要?书本重要还是生活重要?生活本身难道不是很重要的吗?把书本看得高于生活就一定是对的吗?可能生活本身才是更有意义的吧?浮士德晚年不就后悔了吗?让熟悉的陌生,让陌生的熟悉,为什么不可以呢?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心的解脱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研究学问。那就不要因为书本而排斥生活。相反,为了生活可以放下书本。生活本身就具有无限的意义。这就是思想的一大改变,就是对过去几十年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会让我少看几本书,但这一点关系也没有,因为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是学习。何况既然我的人生目的就是心的解脱,那么我就应该放下对书本对知识的执着,对固有生活模式的执着,就要能够接受命运的新安排。
这反而是一种促进。一个人一辈子只是活在书本世界里,可能是一种深深的遗憾,这么广大的现实世界都忽略了,或许就是得不偿失的。何况一个人在一种模式中生活太久了,就会受到局限,到了上限就很难再深化了,再看更多的书也很难有大的突破。这时候如果能够投入一种新的生活,反而会打开新的局面,取得意想不到的突破,也就是俗话说的树挪死人挪活。所以这未尝不是天意,甚至这就是天意。已经不能再通过过去的方式提升了,那么上天就会把你带入一个崭新的领域。要提升自我就必须接受改变。生命中遇到的一个人一件事可能就会大幅度改变你的人生轨迹,乃至改写你的人生,但这或许就是命运早已写好的剧本。
该遇到的一定会遇到,该发生的必然会发生。那么就迅速的跟过去说一声拜拜,不再留恋,不再缅怀,全神贯注的投入新的生活吧。一颗解脱的心就可以接受一切生活方式,不管是风刀霜剑还是糖衣炮弹都可以接受,因为解脱的力量贯穿一切。合上书本,抛弃教条,拥抱生活。能够融入生活,在一切生活方式中解脱,不抵触任何一种生活方式,这样才能与整体合一。人生的一切都是造化的安排,都是造化的帮助,应该顺应,应该接受,应该解脱。这就是生命的自由境界。
网友评论